Page 15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15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三 拥 军
拥护红军 1935年2月,红军第九军团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四渡赤水后,由金沙经大定继续
长征,占领大定县瓢儿井后,开展宣传活动,大定县八堡苗族同胞盛情邀请红九军团领导到八
堡苗寨做客。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到达黔西、大定、毕节县,沿途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大
定县进步人士彭新民在红军到达的当天清晨,组织300多名贫苦民众欢迎。之后,成立大定县拥
护红军委员会,彭新民被推选为主任。红二、六军团在黔西、大定、毕节期间,共有5000多名
优秀青年报名参加红军。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活动 1951年8月,毕节专员公署作出《关于加强
“饮水思源”教育、拥军优属的决定》,各县组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宣传队、秧
歌队、腰鼓队分别向当地驻军、革命伤残军人、烈属、军属进行慰问。此后,专署及各县人民
政府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以及“八一”建军节前夕,均组织慰问团,慰问当地驻军,开展军
民联欢活动。1951~1953年,全专区各县人民政府掀起拥护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美活动,举
行大会及游行示威,反对美国侵略朝鲜,开展保卫世界和平的签名及捐献活动。1952年9月,纳
雍县治昆乡举办大会,隆重悼念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一等功臣刘兴文烈士,3500多人参加追
悼大会。1953年1月,黔西县1万多人集会,庆贺黔西籍志愿军战士易才学荣立特等功,获二级
英雄称号,并欢迎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第三分团莅临作报告。
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黔西县为荣立三等功以上的30位干部、战士颁发奖金,由政
府领导将喜报和奖金分别送到立功军人家中以示祝贺。1986年,黔西县组织慰问团赴云南老
山、者阴山前线慰问黔西籍战士。翌年3月,黔西县城18户个体农工商户,集资9010元,由县
委、人武部、工商局及个体户代表共12人,组成慰问组赴云南“两山”前线慰问黔西籍战士,
新华社记者王安随同采访。慰问组与战士们座谈、联欢,并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向黔西籍战地模
范指导员郭兴科烈士墓敬献花圈,向为守卫祖国西南边疆捐躯的烈士默哀凭吊。
1991~1995年,毕节地区及辖县共组织访问团(组)1870多次,参加人员近万人;召开各
种拥军优属会议2万多次,与会人员近20万人,慰问驻军和优抚对象11.7万人次。重大节日活动
中,各级财政安排节日活动经费共138万多元。1995年,地区及各县市分别成立“双拥”工作领
导小组及办公室,各乡、镇有1名领导干部负责“双拥”工作,日常事务由民政股抓。乡镇、
村、厂矿、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部队连、排建立拥军优属或拥政爱民服务组织。全地区
共建拥军优属服务小组1633个,拥政爱民服务小组92个,6367人参加服务,被服务对象3.46万余
人。军队和地方领导注意发挥双拥职能部门的组织领导、协调综合作用。地县结合“双拥”,
广泛开展国防、双拥教育,以增强广大军民的双拥意识。地区及各县市均成立国防教育领导小
组及办公室,拨给国防教育经费。全地区建有国防教育馆、点102个,经常邀请领导干部发表
国防教育及双拥工作的讲话及撰写理论文章。1995年8月,中共毕节地委、地区人大工委、地区
行署、地区政协工委、毕节军分区联合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50周年,向全地区军民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各县政府坚持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
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