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5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黔西方田碉楼 位于太来乡方田,5米见方,高约9米。中部嵌有一石碑,字迹风化模糊,
              有瞭望孔及垛口,民国护院碉楼。所护建筑群,为4个四合院组成的一个自然村落,中有戏楼

              (已毁),院外有护城河。今存完好的只有一个四合院,其余已毁。四合院中的木雕工艺精
              湛,图案精美,隔扇、窗棂、廊檐、屋檐,月亮枋、驼峰处均布满雕工精美的浮雕人物、花

              草、祥鸟、瑞兽等图案。院落中央还保存有浅浮雕石水缸,屋内还珍藏有全木雕镂空木床、高
              浮雕碗柜和春凳。

                   黔西龙家箐碉楼 位于中坪镇柏杨村,民国时期筑。四边均宽5.7米,顶部已毁,残高约5
              米,长方形红石砌成。中部有一券顶石门,门框为长方形条石砌成,外窄内宽,厚103厘米,窄
              处宽67厘米,厚33厘米,内部厚70厘米。下方有一不规则门洞,高140厘米,宽59厘米。左墙体

              上部嵌有一楷书青石碑,中书“为民干城”四字,左书:陆军暂编第五旅第二督察队区队长谢
              树標和区队副、督察员、区长等人名,右书:民国二十五年九月十三立。碉楼主为龙氏家族,

              筑于龙家箐城庄园之内。龙家箐城古称十万溪箐,易守难攻。元奢节、明安氏和清吴三桂、安
              坤、安胜祖、太平军等都曾战于此。庄园坐西向东,依山而建。从下往上有山门、两厢、前
              厅、天井、正厅、偏房无计。前为深谷。今残存围墙、石铺地坪、石坎、部分建筑和水井、粮

              仓、水塘和花圃。房屋多为木瓦穿斗式建筑。清初,吴三桂征剿水西后,跟随征剿的龙姓族人
              镇守此地。新中国成立前夕及黔西解放初期,龙庆仁、龙桃芳盘踞于此,纠合金沙吴相荣、车

              子扬和黔西的土匪头目在此召开“军事会议”,成立“反共救国第九路军”,多次袭击解放军
              和支前军民,抢劫过往商贾、行人,后被解放军140团、141团、135团由黔西和大方出击消灭。

                   黔西鱼塘碉楼 位于红林乡鱼塘村。四方形,三层,覆瓦,高约15米,边长5米,墙体下
              石、上土。每层设射击、瞭望孔。

                   黔西干田边碉楼 位于洪水乡红庆干田边,民国时期大户史伯勋筑,三层,覆瓦。墙体下
              石、上土,长5.2米,宽4.61米,高约12米。设瞭望、射击孔。黔西解放之初,县政府组织征粮
              结束那天(1950年正月初三至二十九),征粮队在史伯勋家大院里召开总结大会,史伯勋纠集

              史良桐、史良栋、杨松山、蔡光武等残余地主武装,在碉楼上袭击征粮队,造成征粮队三人壮
              烈牺牲。

                   毕节钱家碉楼 位于撒拉溪镇中街铁匠路,民国初大户钱和深为防匪患所筑。正方形,五
              层,覆瓦,木地板。墙体下石(高2米)、上砖(高13米),边宽5.32米,四壁均设不规则的射
              击孔。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撤离黔大毕苏区时,红二军团曾宿营于此。

                   毕节王家碉楼 位于林口镇穿山磨擦营,当地大户王兴龙、王兴义兄弟为防匪盗筑于1940
              年,1943年筑成。正方形,高15米,宽5米。

                   毕节董家碉楼 位于林口镇穿山大团包。1945年筑,用于防匪盗。正方形,石瓦结构,四
              层,木楼板。四壁设平行、垂直射击孔。高13米,宽5米,一、二层均有门进出入。今存完好。

                   毕节张世伦碉楼 位于林口镇大地皂角树。1946年筑,用于防匪盗。正方形,石瓦结
              构,四层,设走廊,木楼板,四壁设射击孔。高13米,宽5米。1983年,走廊、碉顶拆除,
              今存墙体。



            298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