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4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2.5米,深约2米,水质清澈,终年不竭,井旁立近年缮井功德石碑三通。
                   毕节惠泉 位于毕节城区东关坡惠泉寺右下侧。明正统十四年(1449),毕节武略将军、

              千户指挥王仲骧所凿,青石砌筑,井口方形,边长约1.2米。泉水四季不绝,清澈如镜,味甘凉
              爽,惠及百姓,故名惠泉。井旁立石碑五通,记凿井经过记功德者之名。今井尚存,为人们背

              水、游览胜地。
                   毕节双井 位于毕节城区双井路与惠泉路交叉口内侧。泉水清澈,流量尤大,以为龙潭。

              明初,邑人以青石砌筑井壁,并于井东南筑一寺庙,名曰双井寺。毕节解放后,寺庙撤除建县
              人民医院。复以寺庙废弃料石、残碑重砌双井,故井壁多间杂石刻,文字明显者如“民不能
              忘”四个大字石刻。今井犹存,附近居民常至汲水、洗涮。

                   黔西四方井 位于绿化乡四方井,明代筑,因原地有四井而得名,井水清澈。井口长5.9
              米,宽7.25米,深约5米,井壁嵌功德碑刻一通,字迹模糊难辨。

                   黔西平寨水井 位于钟山镇猫山村,道光五年(1825)始筑,长条料石砌城,井口宽1.45
              米,高0.33米,水深约1.50米。
                   威宁南门大水井 位于草海镇富民村东,明代筑,占地约3.3平方米,料石镶砌,容量约40

              立方米,清澈见底。
                   威宁四方井 位于龙街镇四方井村西南约1千米处,清末筑,因井为四方形而得名。井口长

              30米,宽20米,深4米,井壁用毛石砌筑。
                   威宁涌珠泉 位于草海镇龙凤村西北约300米,井四围用石雕板围砌。石雕板长10米,宽7

              米,高1.2米,浮雕历史故事20幅,每幅高0.23米,宽1.7米,取材于《西厢记》《红楼梦》《水
              浒传》《三国演义》等,但年代与作者无考。



                                                     四 城堡衙院



                   黔西北彝族历史悠久。从蜀汉建兴三年(225)起,妥阿哲氏族正式成为黔西北的统治民
              族,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结束,长达1474年。在长期的统治发展中,彝族统治者建立

              了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古彝文化。
                   据彝、汉文献和“济火记功碑”记载:蜀汉建兴三年(225),彝族首领妥阿哲(汉文献称
              “济火”)因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蜀汉政权封为罗甸国王,建立了慕俄勾政权,统治含今毕

              节地区及周边的大片土地。元代,慕俄勾势力已越过了乌江上游的鸭池河,向东一直延伸至今
              贵阳一带,但其统治中心仍在鸭池河之西,因此慕俄勾后来亦称为水西。

                   除慕俄勾外,在黔西北地区的西北面,尚有俄索氏建立的纪俄勾乌撒君长国,至宋朝的折
              怒时期,纪俄勾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了今威宁、赫章及周边一带。

                   慕俄勾和纪俄勾是黔西北同时并立的两大彝族统治政权,前者统治中心遗址在今大方,
              后者统治中心遗址在今威宁。昔日彝族的辉煌,在清康熙初吴三桂征剿水西的战火中,成为
              废墟。



            297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