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45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建宁、云南、朱提、牂牁、兴古、越嶲七郡,加强了蜀汉对西南夷地区的经营。庲降都府在平
            夷的十三年治理期间,蜀汉曾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①诸葛亮南征;②诸葛亮与彝

            族首领济火在七星关楚敖山结盟,开民族团结之先河;③诸葛亮在南夷地区实施招抚政策,实
            现其“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隆中之策”;④诸葛亮在平夷都督府,对南中四郡进行行政

            区划调整,将南中四郡改置为七郡,加强了蜀汉对南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⑤诸葛亮在平夷
            都督府,代表蜀汉政权加封南征有功将领和彝族首领;⑥平夷都督马忠平定南中刘胄之乱,再

            次稳定南中地区。20世纪80年代,位于观音桥焉家洼石油公司老仓库处的当地农民在翻地时曾
            掘出10余件汉代青铜器,其中一件重达300余斤的青铜鼎,一件青铜器形似花瓶,底部有“长
            乐”“未央”字样。在仓库后山脚有一古洞,洞内很宽敞,原洞内有很多人骨、古代兵器等

            物。毕节解放初期,古洞被石油
            公司用作石油储存备战仓库,是

            古代屯粮、储存军用物资及防御
            躲藏之处。今古洞尚在,但底部
            已填厚土。

                 毕节卫城遗址  位于毕节
            旧城区。黔西北重镇,地处山

            间小盆地,有充裕的水系、坝
            子、丘陵,是早期人类选择的

            宜居之地。考古资料证明,毕
                                                                       毕节层台卫城遗址
            节城远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

            “聚落”,人们围栅而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受傅友德之命,
            率兵十万驻守毕节屯田布耕,排栅而守。二十六年(1393),都指挥使李焕率兵驻此,改排栅
            为砖石城垣,周长六里二分,城墙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三尺,开四门,东曰武安(大东门),

            西曰西定门,南曰镇南门,北曰拱北门。正统十四年(1449),增建通津门(水东门)。嘉靖
            八年(1529),在通津门外建月城,凿池引水以备祸患。后卫城几历战火,城墙被毁。清乾隆

            四十五年(1780),知县胡翘春将砖石城改为石城,并在东北开一小城门,名曰“猫猫城”。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人口增加,城墙上、下已成民居,古城墙被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2008
            年,毕节市文物管理所将铁匠街中段幸存下来的长约150米、宽3~5米、厚1~2米的古城墙,实施

            了文物保护。
                 毕节层台卫城遗址 位于层台镇官厢城。据《毕节县志》记载:“层台站城,明洪武十三

            年(1380)建,周围六百余丈,女墙一千二百余垛。二十一年(1388)设层台卫城。二十七年
            (1394),废卫,置赤水前守御千户所,隶贵州都司。”清乾隆年间,层台设讯,同治年间改

            置站,属毕节县之长乐里。层台卫城原设东、西、南、北四门,城内有衙门、钱庄、盐局、布
            店、铁铺、米店等,有居民800余户。历经战乱,城内建筑及城门、女墙,已荡然无存。现仅存
            部分房基、衙门照壁上的12个石狮浮雕和部分厚约1.5米、高3~6米不等的城垣残段及城门外的



                                                                                                           297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