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1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321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三 其他民间工艺
傩面具 傩面具,主要为木雕面具,多用白杨、柳木材料制作。大方县傩堂戏面具有八
蛮、二郎神、活活二神仙、童子、罗裸、铁琼仙姐、简斋和尚、天官土地、灵官、三星、八
仙、钟馗、包公、歪嘴和尚。一堂戏一套面具。面具造型依据角色形象而定。傩面具分生、
旦、净、末、丑,雕刻技法洗练简括。威宁县板底乡彝族变人戏《撮泰吉》,其面具5面,均有
特定角色。阿布摩戴白胡须面具,阿达姆戴无须面具,麻泼摩戴黑须面具,嘿布戴无须兔唇面
具,阿安布戴无须面具。均比其他傩戏面具略显长大,一般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约为常
人脸长的一倍。造型独特,面具呈长方形,四角略显圆弧,前额宽阔厚实,眼角上挑,鼻高而
直,雕刻工艺简单粗糙,无雕饰,仅在双眼和嘴处挖孔3个,用墨和烟灰把面具染黑,再用石灰
或粉笔随意在黑底上勾划上线条,安上用麻线做成的胡须,即告完成,于稚拙中透出古朴、原
始、粗犷、刚劲风格。
织金砂锅 原叫平远锅。以煤渣、煤灰、胶泥、白泥作原料,将煤渣用碓舂成细沙,胶泥
晒干舂成粉末,按比例拌和后揉成手指大小的泥条,照模型放在手转木盘车上转动,制坯过程
似燕子垒巢,稍干后用白泥浆糊面或绘画各式图案,用玉片或瓷片打磨,上釉,入地炉煅烧,
经摄氏1000多度高温烧红后,置于木屑之上,再用特制的大砂锅盖住,经木屑烟熏,即制作完
工。织金砂锅质地优良,烹炖食物,荤素皆宜,其味鲜美,拒腐蚀,抗酸碱,以之盛食品,不
易变质。以砂罐煎茶或熬中药,茶味及药效特佳。织金砂锅以其特异性能,深受群众欢迎,行
销省内外。
不嘟 儿童玻璃玩具,形略似葫芦,厚薄如纸,规格大小不同,口衔嘴吹气吸气,便发出
清脆悦耳的“不嘟、不嘟”声,为儿童最喜爱的玩具之一。清康熙年间在大定县小路坡开始生
产,迄今有200多年历史。每年春节前大批生产,畅销省内,远销邻近各省,市场历久不衰。
金沙藤编 金沙产藤,经炮制后,藤条洁白柔韧。以之编织而成的各式藤椅、藤包、藤沙
发,素雅美观,轻巧别致,为家庭和办公室所喜用。
剪纸 各民族剪纸风格多样,各具特色。苗族剪纸主要为绣花纹样及蜡染刻花图案。刺绣
和蜡染能手亦是剪纸能手。威宁回族剪纸,多为胸花及围腰绣样,纹样多以蝴蝶花鸟对称组合
布局,疏密得当,错落有致,线条流畅,运剪圆熟,工整秀美。
第十节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一 保护与利用工作梗概
20世纪50年代,毕节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利用取得显著成绩。1978年12月后,
成绩更为卓著。2004年,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抢救工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