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213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子街、小坝等区乡作宣传演出。
3.大定耆英诗社。初名耆社,民国25年(1936)夏成立,有成员8人,均系60岁以上的大
定城关宿儒。公推王楚珍、赵泉生为正副社长,社址设赵泉生家。议定活动方式为在8家轮流
聚会。与时,薄酒三杯,清茗一盏,由正、副社长命题,上周命题,下周交稿,赓酬唱和,语
工意新,或寄情山水,描景状物;或叙民风民俗,摩写现实。耆社初期,创作诗词数百首,传
抄于大定文化界,激发起一些诗词爱好者的诗兴,遂主动参加耆社聚会,领题创作。民国28年
(1939),耆社成员扩大到24个,少长咸集,遂更名为耆英诗社。耆社前后持续活动8年,创作
诗词楹联1000余首。其后几经动荡,各家收藏之作品失散殆尽。
4.新场文艺研究会。民国26年(1937)黔西县新场镇(今金沙县城)一小校长蓝芸夫及教
师卢促成、李绍夫、刘星洲、余英、罗学敏、廖明星、王丞云、蒋学正、林正良、吴家臣、蓝
运槐等组织成立新场文艺研究会,引导民众阅读进步书刊。文艺研究会设有图书室,藏有政治
类书籍《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什么是列宁主义》《国家与革命》《政治经济学》
《大众哲学》等;文艺类书籍《牛虻》《铁流》《毁灭》《母亲》《死魂灵》,鲁迅的《呐
喊》《彷徨》,茅盾的《子夜》,胡愈子的《莫斯科印象记》,范长江的《陕北状况文集》
等。文艺研究会聚会地点为新场镇一小(今城关二小地址),有时也在野外开讨论会。1938年
10月,秦天真到新场吸收蓝芸夫、李绍夫、林正良等20名文艺研究会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
5.毕节孩子剧团。民国27年(1938)秋成立。有数十名小孩参加孩子剧团。国民党军政部第
八补充兵训练处政治部科长李荣凡任团长,中共毕节县工委派地下党员宁起枷、邱在模、邱在
陵、陈国枢、周鼎祥、肖国炳参加孩子剧团活动。孩子剧团的行动宗旨是宣传抗日救亡。孩子
剧团除在毕节城区演出外,民国28年(1939)春还到大定、黔西、水城县巡回演出街头剧《难
民曲》《打东洋》《打城隍》和舞台剧《流亡曲》,演唱抗日歌曲。每到一地,还张贴标语,
散发传单,进行抗日宣传讲演。
6.大定职中读书会。民国28年(1939)初,中共大定地下支部在大定职中秘密组织三个读
书会,组织50多名读书会成员,阅读《大众哲学》《大众政治经济学》《新华日报》,鲁迅的
《呐喊》《彷徨》,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读书会共有图
书300余册,多为进步书刊。读书会成立文学、绘画、音乐、木刻学习小组,掩护与会成员阅读
进步书刊。民国29年(1940)4月,蔡应达、杜华疆被国民党逮捕,读书会解散。
7.勃生剧社。民国28年(1939)寒假,黔西县吴与人、宋福钧、方文实发起成立,主旨宣传
抗日救亡。30余人入社活动。申报成立初,国民党黔西县党部欲将剧社纳入三青团范畴,遭到
众社员拒绝。后得移驻黔西休整的陆军305师支持,以勃生剧社名义排练五场六幕大型话剧《凤
凰城》公演。春节,《凤凰城》首场演出,305师师长陈明仁率连以上军官前往观看,陈被剧中
抗日联军司令为国捐躯的英勇牺牲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此后,排演《面子问题》《代用品》
《人与傀儡》演出。
8.石场中心民众读书会、文研会。民国28~30年(1939~1941),由中共地下党员林正良、
罗学敏等发起成立,组织石场中心示范小学师生和社会进步青年阅读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学
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