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2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21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排练苗族双人舞《擀冉情深》、布衣舞《索绣球》参加全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均获三等
奖。《擀冉情深》入选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录像调演,获国家文化部、广电部丰收奖。是
年,先后到黔西、纳雍、赫章、水城、安顺及贵州民族学院作交流演出。1989年,排练《花笼
舞》《索绣球》参加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演出18场。1990年,创作苗族舞蹈《鼓笙魂》
《花坡舞》参加毕节地区文艺调演,获特别奖。其后代表毕节地区参加全省业余文艺调演。
1992年解散。
5.黔西县文工队。1986年建立。1986~1989年,送戏下乡20余次,参加民族节日集会活动10
余项,演出各种节目50余个。1990年撤销。
6.纳雍县文工队。1986年建立。文工队以本县区乡为演出服务重点,多演出自编小戏、歌
舞、曲艺。其间自编彝族舞蹈《槎子舞》参加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演出,获一等奖。
1991年解散。
第二节 社会文化团体
一 文艺社团
民国时期的文艺社团 1.毕节草原艺术社(简称草原社),1933年,由中共地下党员林
青、缪正元、秦天真组织成立,是贵州省第一个抗日救亡文艺团体。毕节城区200余名师生参
加活动。草原社的文艺活动和方针是:“歌咏不唱靡靡之音,演戏要演有进步意义的戏剧,绘
画要绘刚强的人,文学要为劳苦大众。”草原社分设话剧队、美术组、歌咏队、读书会,分
别组织社员阅读进步书刊,排练戏剧,练唱歌曲,学习绘画。民国23年(1934)春节,草原社
在毕节县城陕西庙戏楼举行公演,盛况空前。歌咏队演唱《国际歌》《划原青年之歌》《大路
歌》《囚徒之歌》《春光普照》《金谷园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又迫在目前》等歌曲。话剧队
演出《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火之舞》《敌同志》《最后一吻》。草原社的公演,轰动毕节
山城,亦震惊毕节国民党当局。演出两场,即被国民党当局强横干涉,被迫停演。是年夏,林
青、缪正元、秦天真离毕,草原社停止活动。
2.毕节民众俱乐部。民国25年(1936)成立,以进步青年为骨干,开展进步文化活动。民
国26年(1937)秋,毕节民众俱乐部改为毕节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设于国民党毕节县党部礼
堂。中共地下党员邱在先、邱在模、宁汉戈、宁起枷、宋达廉参加抗敌后援会,组织开展抗日
宣传活动。出战报和黑板报,报道前方战况及日寇侵华暴行。编辑散发会刊,刊登宣传抗日政
论文章和文艺作品,报道抗日消息。组织歌咏队在街头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打
回老家去》《抗敌军歌》《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小调》等抗日歌曲。排练演出
话剧《火焰》《八百壮士》《放下您的鞭子》。歌咏队、话剧队除在毕节城区演出外,还到海
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