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9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89
第二十三篇 体育 卫生
最高的小学分别为毕节四小84%,毕节二小81%,威宁一小80.8%。1988年,毕节二中学生体育
达标率80.5%。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走上规范化和正规化轨道,学生体育
达标率提高:一是中、小学校均坚持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各县体委和教育局每年主持1次
会操比赛;二是既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又抓好课外体育活动,做到课内与课外、健身与竞赛、
普及达标与提高相结合;三是体委与教育局配合,每年检查、考核验收中小学毕业生体育活动
达标情况,严格按合格标准对学生进行定级。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学生体育达标活动的同时,其
体育设施大为改善,体育器材大为充实。据毕节县1993年统计,全县中、小学校共有乒乓球台
万余台,有篮球、小篮球、排球、足球、皮球、垒球、羽毛球、健身球、台球、门球、哑铃、
标枪、铁饼、铅球、平衡木、山羊、垫子、单杠、双杠、跳箱、爬杆、跷跷板、天桥、摇船、
气枪、小口径步枪、弓箭、刀、剑等体育器材和球拍、球网、游泳衣、游泳圈等配套器材10余
万件。地区体委和地区教育局结合学校开展学生体育达标活动,主办体育通讯培训班,各县建
立体育教师辅导站,以推动学校体育达标计划的实施。1999~2000年,年大方一中初中部学生
650人,572人达标,占88%;高中部学生718人,684人达标,占95.4%。进入21世纪,区内学
校体育成绩更加卓著。金沙一中体育开课率达100%,毕业学生体育合格90%以上。大方一中
2003~2004学年度,初中部94.6%学生体育达标,高中部学生体育达标99.81%。2011年,毕节一
中,毕节民族中学获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学校体育运动会 清宣统二年(1910),威宁县石门坎小学于五月端午节举行学校运动
会,竞赛项目田径、足球,为最早举行运动会的学校。此后定为例会,每年端午节皆举行。
民国年间(1912~1949),各级各类学校逐渐增多,举行运动会的学校增多。民国23年
(1934),威宁县石门坎小学举办第23届运动会,除该校分校组队参加外,威宁四方井教会
小学、云南宜良县城关小学也组队参赛。比赛项目有田径、足球、团体操、武术、射击、赛
马、爬山,观众近万人。民国28年(1939),毕节师范学校举行越野赛跑,男子跑5000米,
女子跑2500米。民国29年(1940)黔西中学举行长跑和爬山比赛,300人参加。民国31~32年
(1942~1943),毕节县立中学每年举行1次运动会,开展田径、篮球、排球比赛。民国32年
(1943),毕节县政府行文规定:各校每年须举行运动会及体育表演各一项,各学校每学期须
举行单项运动比赛两次,比赛踢毽子、跳绳、篮球、掷远、团体赛跑、团体立定跳远或其他适
宜项目。其后,毕节县学校运动会常年举行。20世纪40年代,区内其他各县中小学亦频繁举行
学校运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各类学校大多在“五一”或“十一”举行田径、球类运动
会。比赛项目有短跑、中跑、长跑、跳高、跳远、铅球、铁饼、投掷手榴弹、篮球、拍球、乒
乓球。1958年,毕节中学在全省率先举行中学生马拉松长跑竞赛,从毕节军分区操场出发,沿
川滇公路跑到八寨坪折回起点,全长42.2千米,100余名学生参加竞赛,5名学生达到国家二级
运动员标准,21名学生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1959年3月,威宁民族中学举办从威宁到北
京全长40千米的象征性长跑运动会,100余人跑完全程;7月,举行射击运动会,112人参赛。
1960~1962年生活困难时期,学校均未举办学校运动会。1963~196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恢复
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