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8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8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小学除上体操正课外,另置铁杆、秋千、平台、浪桥,令学生随意活动,借以活动精神,强
固身体。此例表明,中小学校体操课内容已有拓展。民国11年(1922),根据国民政府《新
学制课堂标准》,学校将体操课改称体育课,并将课外体育锻炼称为体育活动。民国15年
(1926),熊绍儒创办黔西中学,聘请上海体育专科学校毕业的谢长安教体育课,教授田径、
体操、球类。民国27年(1938),刘家瑞任毕节女二小体育课教师,除教学生练队列、体操
外,还教学生打篮球、掷铁饼,并与同校女教师洪文芬一起,于课外活动时,带领高年级女学
生下河练习游泳。20世纪40年代,国民学校大都于上午举行早操和课间操,下午降旗前安排一
小时课外活动,组织高年级学生或打篮球、乒乓球,或玩小皮球、跳绳、梭滑梯、踢毽子。中
学普遍开展田径、体操、篮球、排球和器械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各类学校依照国家“全面发展,健康第一”要求,在上好体
育课的同时,普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20世纪50年代初期,毕节师范学校和各县中学体育课和课
外活动内容有篮球、排球、乒乓球、单杠、双杠、爬杆、跳箱、跳高、跳远、跳绳、板羽球、高
低杠、浪环、铅球、铁饼、垒球、举重和垫上运动、拔河、踢毽、象棋、军棋、珠珠棋以及短、
中、长跑,部分学校还开展游泳、足球运动。1954年,各级各类学校参照执行苏联10年制教学大
纲,实施《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1956年,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
《中小学校体育大纲》(草案),结合劳卫制要求标准,进行体育教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1956~1957年,毕节中学达到劳卫制标准的学生369人,1958年达到劳卫制标准的学生884人。
1960~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学生普遍处于饥饿状态,体虚乏力,学校无法开展正常体育活
动。1963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学校体育活动逐步正常开展。1964~1966年上半
年,各级各类学校恢复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1966年下半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学校
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其后,各校先后复课,体育课改称军体课,普遍开展
队列训练,增加野营拉练和爬山训练。直至1972年,学校正常体育教学得以恢复。
1978年后,各级各类学校贯彻执行《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经验交流会议纪要》和《中小学校
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体育教学走上正轨。1980年,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学校体
育教学与活动的指示,坚持早操和课间操,每周上两节体育课、进行两次课外体育活动,学生
平均每天有1个小时以上体育锻炼。是年,毕节县朱昌中学、普宜小学开展体育教学与活动成
绩优异,被评为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学校代表出席在江苏扬州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大
会,获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发给的奖旗和光荣册。是年,朱昌中学体育教师邓
德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全国教育战线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20世纪80年代后,
各级各类学校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体育达标活动,更重视早操、课间操、体育
课、课外体育活动的普及性和实效性,力求切实达到合格标准;重视体育知识教育,上好室内
外体育课,并安排一定的基础知识考试;重视基本技能传授,保证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无论
是小学、中学以及大中专学生体育不达标者不能毕业。1980年,全地区达标4033人。1983年达
标6595人。1984年,达标2.48万人。1987年,2.12万名中学生达标,1.84万名小学生达标。是
年,达标率最高的中学分别为毕节二中72.4%,毕节一中71.3%,威宁民族中学70.8%;达标率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