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87

第二十三篇 体育 卫生









                                            第一章 体 育










                 毕节地区的学校体育伴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一直是体育

            的一个重要方阵。群众体育有职工体育、农村体育、民族体育,职工体育一直是一支活跃的队
            伍,少数民族体育则有各具风采的运动项目。竞技体育是毕节地区最出彩的体育门类,在全

            省、全国乃至世界的体育赛事中,毕节地区的运动员在田径、球类、游泳、体操、武术、军事
            体育及射箭、摔跤、举重、拳击、击剑、赛艇、皮划艇、跆拳道比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1959~1992年,毕节地区运动员共获国内国际比赛奖牌1481枚,其中,国际比赛金牌6枚,银牌

            2枚,铜牌1枚,其他名次3个;获国家级比赛金牌16枚,银牌13枚,铜牌18枚,其他名次26个;
            获省级比赛奖牌1396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毕节地区着力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

            发展。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运动有声有色,至2007年,全地区
            体育人口达25%。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1993~2004年,共获国际比赛金牌10枚,银牌45枚,

            铜牌43枚。



                                             第一节 学校体育





                                     一 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理在威宁县石门坎传教,创办
            石门坎小学,开展足球、体操和田径等体育活动,开学校体育先河。光绪三十三年(1907),
            毕节县9所学堂和大定县初级师范学堂开设体操课,教学内容分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小学普

            通体操教学有团体徒手操、哑铃操,兵式体操教学有队列、木枪操练;中学普通体操教学有
            徒手团体操、棍棒体操,兵式体操教学有队列训练、枪剑术、野外演习、兵学大意。此外,

            部分中、小学体操课,安排有中国传统武术课。学堂均未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光绪三十四年
            (1908),石门坎小学除开设体育课外,还安排体操、田径、篮球、足球课外活动,为开展体

            育课外活动最早的学校。
                 民国时期,学校根据民国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和《中小学堂课堂标准》,中小
            学将体操课列为必修课程,每周安排授课两个学时。民国10年(1921)3月3日,威宁县立高等



                                                                                                           272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