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5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用此模式多次试报,准确率为67%。1982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7.贵州西半部6~8月降水谱分析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研究。1982年,地区气象局选取贵
阳、毕节、威宁1971~1979年各年6~8月降水资料和功率谱分析,发现6~8月降水,存在7天准
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亦存在6~7天的活动周期。证实副高压活动周期与降水周期的同步
性,肯定7天降水振荡周期具有实践的天气学意义,所提出的定量预报指标,对提高夏季降水天
气预报准确率有较大的参考作用。1982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8.用多元逐级回归剩余周期建立春季降水预报方程。1984年,黔西县气象站以回归剩余作周
期分析,连加在方程末项,建立多元回归剩余周期方程。用此方程作春季降水量预报,比较准
确。1984年获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
天气预报研究 1.短期、中期和长期天气预报。1959年,毕节气象台、各县气象站开始1~3
天天气预报,开展寻找预报指标的研究活动,在收集天气谚语和看天预报经验的基础上,结
合气象资料图表的分析,进行预报。地、县气象台,从60年代开始用要素曲线、综合时间剖面
图、气候资料分析、数理统计、韵律关系、相似年等方法制作月、季、年天气预报。1973年,
地区气象台和各县气象站,改传统预报为数理统计预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在预报因子的选择
上作研究,建立的预报模式或方程逐步完善有效。1974年,地区气象台配备电传收讯机,取代
手抄;1977年配备传真机,接受中央气象台传真气象,传真图部分取代自填天气图。1980年,
各县气象站配备传真机,接受中央气象台传真,提高预报效率。地区气象台在开展短期天气预
报的同时,采用省气象局天气预报广播,结合本台气象要素和天、物象演变,分析个例,归
纳演变特征,制作要素曲线图或综合时间剖面图,建立本台天气过程模式,制作3~10天的
中期天气预报。配备传真机后利用中央气象站48小时、72小时北半球天气形势预报图,进行
预报,提高中期预报的准确度。1998年6月,地区气象局建成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1999
年1月,开通“121”天气预报电话自动答询系统。2005年5月,毕节电视台正式进行天气预报
节目。
2.暴雨专家系统设计及其短期预报。1989~1991年,地区气象局收集1959~1988年中359个
暴雨个例资料分析:建立环流分析、物理量特征、指标站要素以及雨量的历史档案库。在总结
老预报员经验的基础上,建立8条知识库和83条规则库,并用专家系统模式进行处理,建立毕节
地区暴雨专家预报系统。1990~1992年,应用专家暴雨系统预报毕节暴雨,在微机上运行5~8
分钟即可输出结果,其预报准确率,从1989年以前的25%提高到83%,达到省内先进水平。1993
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3.毕节地区雷达探测及短时冰雹预报客观综合模式。1990~1991年,地区气象局整理分析
1981~1991年3~5月降雹天气和一般雷雨天气的雷达、地面、高空以及天气图气象观测资料,
建成全地区冰雹数据库。据研究,雷达回波强度、强回波顶高度、回波强度的垂直梯度及24小
时地面能量之差值,是预报短时冰雹天气及一般雷雨天气的最佳因子,并建立起判别方程。
1992年试报,3~5月出现14次冰雹天气,预报准确率100%。1994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农业气象研究 1.毕节水稻低温冷害分析及预报。1981年,地区气象局分析历史上产生的8
2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