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53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减少渠道渗漏的技术措施》,1980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贵州省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开发
利用之渠道防渗研究》,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3.渠道断面及防渗体结构处理技术。1980年前,地区内渠道断面多数是矩形或梯形。80年代
后逐步采用工程数量少、占地少、水力条件好的U形、V形断面及窄深式矩形断面。渠道大多盘
山而行,山高坡陡,地下水的活动对防渗体的稳定往往造成威胁,采用与地下水活动规律相适
应的防渗体结构,解决防渗体稳定。水牛屯电站动力渠道断面为矩形,投入运行后,因地下水
位高,内侧墙在渗透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及渗漏,采用U形砼渠槽与原矩形槽底的两个曲边三
角形作排水暗沟,将地下水排出堤外,有效防止渗漏。
4.防渗衬砌工艺改进。20世纪80年代,地区水电局引进小容量拌和机和袖珍振捣器,提高砂
浆和混凝土质量。在混凝土和低标号砼制作中掺入外加剂、掺合剂,改善砼的性能,显著改善
和易性,有利砼的振捣密实、收面、抹光,其强度增长幅度较大,且节约原材料和投资。
人畜饮水工程技术 1.引水设备改进。1985年前,解决人畜饮水,多采用蓄水或提水、引
水技术。引水采用渠道或焊接管道,焊接管成本高。20世纪80年代后期,广泛采用聚乙烯塑料
管和砼管代替焊接管,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投资比焊接管节约60%~70%,安装简便,在深埋
0.3~0.5米的条件下,其耐久性优于焊接管。
2.小水窖技术研究。1972年,毕节县甘河大队农民用石块砌壁、石灰砂浆抹面,建小水
窖,解决喂猪、烤烟育苗用水,开创应用小水窖解决山区人畜饮水先例。1986年,毕节、赫章
县水电局,研究改进本地小水窖建造技术:用水泥沙浆取代石灰砂浆抹面,增设集雨坪、集水
沟、沉砂池、过滤池、出水口及加厚盖板。改进后的小水窖积水、防渗、防垮、防蒸发功能更
完善,使用更方便。1989年,国家水电部将小水窖技术研究列入部颁科技计划项目,毕节地区
水电局承担。经对水窖工程的水源、引水、净水、窖体、供水进行调查研究,得以下结论:
利用各种集雨方式收集雨水过滤贮于水窖时,由于水窖为封闭式,埋入土层内,水温变化在
3℃~4℃之间,水窖有净化作用,贮存半年仍符合饮用水标准。对水窖的水源选择、集雨坪的
位置、类型与保护、水窖的位置、容量及修建,总结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至1981年,全地区
推广2.74万个,容积58.4万立方米,解决15.2万人和0.98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1987年,获地区
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等奖。
水土保持研究 1.改革种植方式。1957年,金沙县保安乡实行横坡种植,有效减轻水土流
失,全乡粮食成倍增长,受到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奖励。1979年,赫章县德卓公社绿肥地免
耕种植玉米成功,免耕地与同土种未种绿肥的耕地比较,径流量减39.6%~52.5%;冲刷量减
30.1%~85.6%,冲刷侵蚀沟减36.4%~57.6%。20世纪80年代,地区推广旱地分带轮作,90年代
推广旱地绿肥聚垄耕作。
2.坡改梯。20世纪50年代区内开始施行坡土改梯土,瘦土改肥土、旱地改水田。60年代开
展农业学大寨,坡改梯成为建设基本农田的主要内容。70年代初,赫章县中坪公社拖街生产
队,在坡改梯的基础上,施石灰改良土壤种植大窝玉米,大幅增产,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92~1995年,毕节市水土保持办公室,在何官屯镇龙滩坪村测定坡改梯后保水、保肥、保土
2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