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5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和增产效益,原自然坡度8~13度、14~19度、20~25度的坡土砌硬的梯土,三年平均比未砌硬
的含水量分别增48.9%、31.1%和29.1%;拦沙能力分别为68.9%、71.6%和81.6%;土壤肥力逐年
增加,种植玉米的产量分别增5.8%、13.3%和8.8%。
3.综合治理。20世纪80年代后期,水土保持转为以小流域为单位,成片综合治理,以植物
措施为主,与工程措施、农耕措施相结合。1992年地区水保办、毕节县、大方县水保办共同完
成《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毕节片区水土保持规划报告》,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
《中国3356工程》织金县指挥部完成《织金县蒙坝河上游生态农业建设》,获地区科技进步四
等奖;1998年,毕节市水保办完成《毕节市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
奖。1999~2004年,毕节市水保办、梨树镇、清水铺镇政府完成《毕节市第五期长治工程综合
治理》,5年间综合治理154.22平方千米,治理4条小流域,减蚀率70%多,林灌覆盖率由23.76%
提高到41.26%,形成综合防护体系。2004年通过长江水土保持委员会验收,被评为良好工程。
2005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4.毕节地区水土流失灾害调查报告。1991~1992年,地区水保办在实地考察水土流失,收
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系统论述地区内不同地形区域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原因,提
出治理方案,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报告获日本国水土保持考察团和有关专家好评。1993年获
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5.毕节地区人为水土流失研究。1994~1997年,地区水保办,调查研究人为水土流失,系统
分析造成人为水土流失因素,造成水土流失的过程和规律,推算出每年造成水土流失的面积、
程度及在各县、乡镇的分布,并分析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形成的灾害,划分出重点预防保护区、
监督区,提出防治措施和目标。在一个地级行政区内系统研究人为水土流失,在国内尚属首
次。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97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6.毕节地区滑坡、泥石流普查及研究。1991~1997年,地区水土保持办公室和长江上游水
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毕节二级站,普查毕节地区近40多年的滑坡、泥石流。据查,全地区有不同
强度的灾害点623处,发生过大小滑坡、泥石流灾害330次。经研究,得出地区内滑坡、泥石流
灾害的形成与自然因子的相关关系,人类不合理活动对加剧灾害的影响。以乡镇为单元,对全
地区滑坡泥石流危害程度进行分区、分类,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建立监测预警点3个,群测群
防占72个。1998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毕节市水保办参与完成的《毕节市滑坡、泥石流调查
与预警防灾报告》,1999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论文《毕节地区滑坡、泥石流分
析》被国际经济研究评价中心世界华人重大成果评审委员会授予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荣誉,
在《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公布。2000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7.乌江上游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模式的优化与示范。科技部1986~1990年科技计划项目
长江上游环境变迁、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示范研究的子课题;1998~2000年,织金县科技局
承担。在织金县箐脚村、大寨村示范,在箐脚村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坡面生态工程治理
为辅模式,大寨村采用山地面生态工程治理模式。经3年治理,两村林草地由149.93公顷上升到
779.73公顷,每平方千米侵蚀模数由3341吨下降为1.34吨;农民人均粮食327千克,人均纯收入
2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