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六)
P. 62
第三节 以工代赈和区域规划
一 以工代赈
计划和组织管理 1985年,毕节地区行署根据中央和省的指示,组织人员调查全地区农村
贫困状况。按国家划分贫困县的标准,全地区有贫困农户84.14万户,412.28万人,分别占农
户和总农业人口的80.07%和80.83%。1986年,国务院公布全国贫困县名录,毕节、大方、织
金、纳雍、威宁、赫章县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县。6个县贫困人口372.5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
91.4%。农民人均纯收入151元,人均拥有粮食179千克,不能满足生活需要;加上水源枯竭,
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普遍缺医少药。教育、文化设施不
足,已解决温饱问题的地方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一遇自然灾害,返贫率高。1987年,国家颁布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以工代赈计划的性质和组织管理。1991年,毕节地区行署确定由
地区计委投资科负责组织开展以工代赈。1995年7月,成立毕节地区以工代赈办公室,按照国家
“八五”扶贫攻坚计划,负责以工代赈项目计划的列项、审核和管理。
资金投入和主要建设 1.投入资金。从1996年起,国家将以工代赈资金列入中央财政预算,
把实物发放改为现金支付,资金通过各级财政部门逐级下拨。1984~2000年,国家在毕节地区
投入以工代赈资金5亿多元,其中1984~1993年,投入1.49亿元,省配套4097.99万元;1994年
投入5308.5万元,省配套803万元;1995年投入5462.5万元,省配套815万元;1996年投入4143万
元,省配套790万元;1997年投入3893万元,省配套825万元;1998年投入5371万元,省配套790
万元;1999年投入6425万元,省配套825.5万元;2000年投入5585万元,省配套800万元。
2.主要建设项目。(1)基本农田建设。自1991~2000年,全地区共实施以工代赈坡改梯
166.84万亩,种植地埂树1582.53万株,新修谷坊841座,山塘、水池3446口,修建河堤442.45千
米,治理防洪排涝工程2049条、1142.95千米,保护耕地250.26万亩,石灰改土61.21万亩。建设
基本农田使原跑水、跑土、跑肥的田土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田土。2000年,农民人均基本
农田达0.44亩,平均亩产提高20%以上。(2)交通建设。1984~2000年,利用以工代赈资金,
修筑县、乡、村公路3154.16千米,其中达省标以上公路1913.59千米,修建隧洞4座,777米,架
设大、中型桥梁35座,2132米,开挖土石方2亿多立方米,完成71个乡通公路的任务,有2950多
个村结束不通公路的历史,到2000年实现乡乡通公路。(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地区共完成
71座水库计2869万立方米库容的除险加固和配套建设,恢复灌面2.6万亩,改善灌溉条件3.539万
亩,新增水田和旱地灌溉7.238万亩,完成防洪排涝保护工程8处,保护耕地5.6万亩,挖凿排洪
隧洞4465千米,建成和改造小水电站18座,恢复和新增装机容量1.06万千瓦,累计解决46万人、
37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架设高压输电线192千米,低压线路766千米,治理水土流失161平方千
米。(4)生态建设。以工代赈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建设近亿元,治理水土流失200多平方千米,
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