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六)
P. 59
第二十篇 经济综合管理
1996~2010规划 1995年1月,毕节地区根据中央和省关于编制国民经济“九五”计划和到
2011年远景规划的指示,召开计划工作会议,讨论编制全地区“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
会后,地区计委主持编制《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长期规划》,
经地委、行署多次召开会议讨论修改,行署于1997年11月11日行文下达各县及地直有关部门实
行。规划到2000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达69亿元,年均增10.74%,比1980年翻2.2番;工农业
总产110.5亿元,年均增8.51%,其中农业产值42亿元,年均增3.93%,工业产值68.5亿元,年均
增12.02%;乡镇企业总产值100亿元,年均增20.95%;地方财政收入15.65亿元,年均增12%;粮
食总产18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人口控制在69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4‰以
内。到2010国民生产总值达150亿元,比2000年翻1.8番,年均增8.07%,人均达2000元;工农
业总产值254.5亿元,年均增3.63%;工业产值194.5亿元,年均增11%;乡镇企业总产值405亿
元;地方财政收入40.59亿元;粮食产量250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3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
入1400元。
2011年~2015年规划 2011年3月17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毕节地区工作委员会第八十九次
会议审查通过了《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的主
要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一个中心,即川滇黔结合部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建设
一个枢纽,即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抓好六大基地,即能源化工基地、装备
制造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旅游业基地;完善两大屏
障,即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经济加速发展。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到2015年,总量达到1500亿元以上,在
全国同级区域行政单位中,排名前进20位,努力缩小与省内排名靠前地区的差距,人均生产总
值超过30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保持年均增长40%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
上,到2015年达292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
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15年,高速公路开工建设700千米以上,建成560千米以上;铁路建
设里程达800千米以上,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和多数县通铁路。7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水泥)
路,里程达7500千米。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城镇化率达38%,接近全省水
平。森林覆盖率达45%左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能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
围内。
社会事业整体推进。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左右,常住人口数量基本稳
定。全面提升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力争达到9年,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分别达80%、20%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6%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达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以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各类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0岁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
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物价总水平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范围内。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安全生产进一步加强,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0.51人以
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