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六)
P. 453

第二十一篇 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试验区


            产,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与开发扶贫相结合的改革试验。以资源为依托,以开放促开发,

            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实行部门挂钩扶贫,妥善组织、引导和支持厂矿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
            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承办开发扶贫项目。推动农业产业化步伐,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发展贸

            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实现生
            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农村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壮大。

                 3.探索异地就业、异地开发、异地安置扶贫办法。鼓励县、乡到区内外交通方便的市、镇搞
            开发。抓好一批建设项目,发挥龙头项目对劳动力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带动作用,为80万剩余劳
            动力的转移开辟多种门路。

                 4.继续推进土地(包括山地)制度建设试验。在坚持“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前
            提下,规范土地的使用制度,为城乡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

            组合和流转创造条件。继续开展“四荒”使用权的拍卖工作,促进非耕地资源开发。
                 5.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要求,进行农产品
            和农业生产资源流通体制的改革,加快市场建设和供销体制改革,继续发展和规范农村合作基

            金会和救灾扶贫互助会,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微观经济组织,提高农户经营水平;加强基层组
            织建设,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6.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继续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为乡镇企业的
            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保持乡镇企业持久发展的后劲。推动乡镇企

            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剩余劳力的转移,引导二、三产业加
            强对农业的支持,逐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7.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尤其是强化农业实用
            技术的推广;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农技人员、经济实体、民办科
            技组织、农户相结合的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经济技术服务体系。

                 8.开展小流域治理试验。以小流域为单位,统一规划、设计,通过以粮换工、以工代赈、劳
            动积累工等手段,采用生物、工程、耕作及还林退耕等措施,进行区域综合治理。

                 9.建立生态农业小区试验。本着发挥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原则,把开发扶贫和改善生
            态环境结合起来,把利用和保护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单位、
            农户创办生态农业经济实体,建好林场、牧场、茶场、果场、渔场、药场,发展生态户、生态

            村、生态乡。
                 10.开展生态工程建设试验。继续抓好“长防工程”和“长治工程”,巩固扩大《中国

            3356》工程的成果,探索依托工程项目进行生态建设的高效之路。
                 11.生态环境管护试验。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资源进行高效开发、综合利用、依法

            保护,注重治理环境污染;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管护机制,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
            统一。
                 12.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控制机制试验。把控制人口与解决温饱、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



                                                                                                           2435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