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2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六)
P. 322
毕节杨家湾农贸市场 距县城48千米。原市场1万多平方米。1980年,有个体工商户400余
户,赶集约2万余人。1993年,毕节县工商局牵头集资兴建农贸市场。市场建筑3000平方米,建
营业室53个,铺面27间,摊位456个。逢一、四、七赶场。
大方城关农贸市场 明末,大方市场以寅、午、戊日为场期。其间沧桑多变,几经兴衰。
民国7年(1918)重新整修,铺筑石板街面。集市贸易因盐业等商业兴盛而繁荣。盐商大都兼营
土特产。川、湘、赣、陕、两广人落籍经商者不少。1951年登记私营商业1135户。1984年,县
工商部门在德胜路建钢架顶棚蔬菜市场1个。1989年,市场1.5万平方米,顶棚市场1000平方米,
水泥摊位350个。日成交2万多元。1992年在镇南街建综合集市3405平方米水泥地面,设摊位110
个。1993年于南门小桥沟建顶棚600平方米蔬菜市场,设摊位170个。2001年,在文星街建桃园农
贸市场6000平方米,其中顶棚1000平方米,有营业间55个,摊位156个。
大方百纳集贸市场 距县城46千米。明清之际,市场由土目百拉家主持,主要交易牛马。
1949~1978年,集市几起几落。1990年,百纳市场铺设8000平方米水泥地面,铺设摊位370个,
铺面60多间。
大方马场综合集市 距县城70千米。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牛马集市已具规模。清康熙
年间,马场逢子日赶街上寿佛寺大坝,逢午日赶黑神庙大坝。民国36年(1947),大定县政府
规划马场市场920平方米,由政府明确场头管理市场。1952年将16个商业行业调整为12个。“文
化大革命”中一度关闭。1980年,设牛马市场2350平方米,次年延伸街市,达1.13万平方米。
1992~1993年新建封闭式综合集贸市场6583平方米,设铺面15间、384平方米,水泥摊位280个,
场内有停车场等设施。市场面积2.13万平方米,赶场人员达4.5万人。
黔西城关集贸市场 明洪武十五年(1382),筑水西城,城中开场贸易。清代为川盐入黔
主要通道和集散地之一。距贵阳和毕节各120千米。1989年市场1.7万平方米,其中建顶棚2000平
方米,设摊位200个。2005年,市场扩大到2.5万平方米,赶场人员达4万人。
黔西大关镇集贸市场 距县城31千米,清顺治年间(1644~1661)设场,为川盐仁岸集散
地。1989年,大关市场1.25万平方米,其中顶棚200平方米,设摊位10个,至2005年,赶场人员
达1.5万人。
黔西水西集贸市场 1987年始建,次年投入使,8600平方米,其中顶棚6000平方米,固定摊
位300个,临时摊位400个。场内个体经营者385户,上市菜农达350余人。工商部门对其经营活动
实施监督管理。秩序井然,购销两旺。
黔西林泉集市 距县城20千米。清康熙四年(1665)渐有人居住,形成小街,继而开设店
铺,逢辰、戌日赶场。1989年,林泉集市3000平方米。2005年扩大到6000平方米。逢星期日赶
场,赶场人员约万余人。
金沙城关集市 清顺治间(1644~1661),打鼓寨形成集市。清末,新场集市有八大行业。
民国时期,打鼓新场居黔西北四大乡场之首。1953年更名为城关镇市场。1989年,市场1.2万平
方米,其中顶棚920平方米。2005年扩大到2万平方米,赶场人员4~5万人。
金沙沙土集市 清康熙元年(1662),江西籍人在此开场。乾隆九年(1744),为黔西州22
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