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2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六)
P. 312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除工勤人员外)分批过渡为国家公务员。2001年10月,按省编制
办核定,毕节地区工商机关行政编制66人。按照任职资格,全局有59人符合条件,办理过渡国
家公务员手续。全地区县市工商局核定行政编制968人。实有1106人参加公务员任职资格考试,
符合条件过渡为国家公务员。截至2011年,全区工商系统有公务员942人,其中研究生3人,本
科学历322人,大专学历56人,中专、高中54人,初中1人。
(4)离退休干部工资。1985年后,毕节地区工商系统离退休人员逐渐增多。中共毕节地
区工商局党组决定成立老干部工作管理小组,向老干部宣传有关方针、政策;在职工中开展尊
老、敬老、学老活动。局机关按规定向老干部传阅文件,请老干部参加会议,发给政治书籍和
学习资料。生活给予关心,逢年过节登门拜望,送慰问品;对病患者探视病情,帮助解决生活
和医疗中的困难。毕节市局给副科级以上退休人员每人每年发报刊费168元。1993年,按省人事
厅、省劳动局的规定,给本系统退离休人员调整生活补贴。1998年按有关规定,男满58周岁,
女满53周岁,可办理离岗退养手续,不占编制,工龄和任职时间连续计算,并享受同职级在职
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到退休年龄再办退休手续。2001年,地区工商局离退人员书报费每人每
年300元。2005年全区工商系统离退休人员576人,其中离休20人。截至2011年,全区工商系统
共有干部职工1662人,其中:公务员857人,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20人,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
111人,离退休干部共674人,其中离休干部10人。
第三节 工商社团
一 行会组织
明末清初,外省商人源源不断来经商或从事手工业,逐渐形成行帮。外籍人以同乡关系设
立会馆,以增强其生存与御侮能力。有的同乡会还开办学校,教育儿童。城镇同业组织,手工
业行会和商业行会,发展成为同业公会和商会。民国时期,各县商会领若干同业公会,会长或
理事由有名望的资本家和地方绅士担任。民国政府利用县商会管理私营工商业和市场交易活
动。1949年后,商会由政府接管,改造为县工商联合会。
同乡会馆 明末,外省来毕节经商户逐渐增多,互有联系,就按原籍组成行帮。至清代,
改称为××省旅毕同乡会,订立会章、行规,帮助本籍业主解决困难,扩大经济实力。其活动
场所称会馆,负责人称同乡会长,从会员中选举产生。
毕节主要会馆有:江西会馆。清雍正年间(1723~1735)由江西旅毕客商捐资修建。民国
34年(1945)有会员816人。同乡会设理事会和监事会,办理本籍人员有关商务,还办有务实、
致中、豫章小学。
湖南会馆。建于雍正年间(1723~1735)内设床榻,供湘商湘人居住,曾办一小型农场和
三楚小学。民国34年有会员202人。陕西会馆。清乾隆二十年(1755)陕西客商捐资修建。祀关
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