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五)
P. 19
第十七篇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民享路、威宣路从4~6米拓宽到4.5~12米。80年代将中山路、江西路、威昭路、南泉路从3~4
米拓宽到4~8米;并疏通、加深、加宽排水沟渠,安装路灯,路面铺以沥青、混凝土。新建东
西路,人民中、南、北路,草海路,鱼市路,健康路,共长5259米,宽8~31米,全部建成沥
青、混凝土路面,县城由4.5平方千米扩大到7.7平方千米。人民中路原为西郊过境公路,现成
为贯穿城中心宽31米大街。新街西侧高低错落有序排列3~7层以上建筑。雄伟、宽敞、琉璃瓦
顶,具有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坐落在人民北路。人民中、北路和建设东、西路交汇处建成街心
花园。绿化145公顷,其中园林37公顷。1992年,城区有房屋57.4万平方米,是解放初期的9.41
倍,比1985年增加16.05%。2007年以来,实施老城区提升战略,投资2591万元,新改扩建城
市道路5778米;建成君怡广场、新欣商贸城、新欣苑等商住小区。2009年,改造老城区解放
路、中山路、民享路、文化路、言嘉路等道路,建设城镇道路10050米。至2011年,完成日供
水3万立方米的城区自来水工程,开发建设草海明珠苑、草海印象、高原明珠、阳光海韵等商
住小区。
赫章县城 80年代中期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后,即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将旧城弯曲、
狭窄的街道改直、拓宽、降坡、填平处理。旧城区建成主街11条,总长8千米,其中沥青、混凝
土路面4千米。至1992年,全部拆除城区土墙茅屋,大部拆除木瓦房,新建高3~8层以上的砖混
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面积39.6万平方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59.25倍。到1998
年,城区共有街道28条,总长1.81万米,其中硬化路面长4300米。2003年后,启动旧城改造工
程。“十一五”期间,完成老县武装部片区、老党校片区、老城关镇片区、百货公司片区、城
北农贸市场片区等9个旧城改造项目。至2011年,实施西城区开发、夜郎大道建设,建成县城污
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完成县城主街道白改黑、绿化亮化工程和22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第二节 城镇建设规划
一 民国时期的规划
毕节县城 民国30年(1941),毕节县作县城建设初步计划。1. 清洁饮水。于东关桥、太
平桥、南关桥三处取水,各设沙滤缸2只,清水缸1只,每月派员赴各沙滤缸消毒。此处水井4
口,修建改善,加高井壁,上盖石板,制井栏,设汲水眼2个,以辘轳取水。2. 引水工程。自响
水滩筑石沟引入大东门北侧,经县府街出南门至大河为干线。再接支线两条:一是恒泰桥出水
东门;二是十字街出大东门经箱子街设汲水站五处,总计路线约6千米。3. 疏浚河沟。贯城河
日渐淤塞,一遇涨水,各街均被淹没,拟加疏浚。沿街各户备渣柜渣篓,指定城郊倒垃圾灰渣
点十处。4. 修建公厕三处。5. 设置公共浴池。6. 建公共游泳池。勘定在倒柳村湾、徐家湾滩、
郑家梨园等处修建。7. 市街路整理。制定《毕节市街路整理计划图》和计划表,拟将各市街路
面、侧沟分段分期逐步整理。8. 筹建中正公园。经择定城北文笔山脚至文庙后及县政府右侧一
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