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五)
P. 14

二    民国时期的县城建设



                   毕节县城 清光绪五年(1879)至民国3年(1914),毕节城为贵西道驻地。民国24年

              (1935)后,为贵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1911年辛亥革命后,毕节城有街巷41条,
              全长1.25万米,均为石板街面,主街宽5~6米,其他街道宽3米左右。多数公私建筑依旧。


























                          民国时期的毕节县城古城墙                                      毕节县城水东门石板路


              民国20年(1931),在百花山顶建成砖木结构礼堂校舍,创办县立初级中学。民国19~24年
              (1930~1935),贵州省主席周西成督办建成清镇至毕节公路后,从五龙桥至砂石路,形成清

              毕路。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赶修四川泸州经毕节至昆明的川滇公路,国民党政府
              把毕节作为物资储备和粮秣供应的重镇,将川滇公路通过的大小横街、砂石牌坊、威宁街、
              半边街,从5米拓宽为8米,将石板路面改为砂石路面。是时,一些富有人家还在东安路、双井

              路、中华北路、威宁路、清毕路口、珠市路修建10余幢砖木结构三、四层盒式楼房。民国32年
              (1943),毕节专员公署将威宁路铁匠街口接头处靠南关桥城墙拆除一段,建从威宁路口沿小

              校场南侧去中山路专员公署的通道。
                   大定县城 清末至民国初,大定已形成街道16条,全长6550米,到民国初年,铺石街道多
              已损坏。民国6年(1917),赵尔嘉任大定县长,铲除南北长街旧砌,铺以新石,又补葺四门城

              楼,改修东门大路。民国19年(1930),清毕公路建成后,在南北长街西侧沿公路建与南北街
              平行的新街。民国36年(1947)3月起,县政府征集民工翻修街道。11月修筑环府路。

                   黔西县城 民国初年,黔西县城主街为东南西北4条,总长1512米,宽3~5米,路面部
              分石板,部分泥沙。有大小巷道16条,总长1743米,宽1~2米,均为泥沙路面。民国19年

              (1930),清毕公路修通,在城南公路沿线逐渐形成新街。民国25年(1936)县城发生火
              灾,近一半房屋毁于大火,后逐年修复,多为穿斗木结构青瓦房和部分青砖瓦房。民国28年
              (1939),黔西汽车站从南门外迁至城中心老川会馆(今影剧院处)。民国30年(1941),将



            1650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