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五)
P. 21

第十七篇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规划



                 1978年前,毕节、黔西、织金县对县城建设的短期、局部规划。

                 毕节县城建设规划 1958年,地区和毕节县制定毕节城区工业和市镇建设发展规划:拟在
            城东南望城坡至头步桥一带,建肉食厂、罐头厂、蛋粉厂、电厂;城东北建软木厂、木材公

            司;城北建机械厂;市中心繁华地段的砂石路拓宽至22米,铺三合土路面,街旁建人民剧场、
            新华书店、民贸公司、花纱布公司和百货公司;威宁路拓宽至22米,街旁建县电影院、邮电局
            和地区农业局;扩建清毕北路,街旁建人民银行、毕节影剧场。上述规划未完全实施,砂石

            路、威宁路只拓宽至14米,人民剧院只建成门面。
                 黔西县城建设规划 1953年、1957年,黔西县两次对市政建设做过粗线条规划,都未付诸

            实施。
                 织金县城建设规划 1975年、1976年织金县政府两次制定《城镇10年发展规划》。1980
            年,根据全国城市、农村规划会议精神和国务院颁发的《城市规划条例》,地、县均成立分管

            专员、县长抽任组长的规划领导小组,地县基本建设委员会抽调规划技术人员设立办公室,负
            责对各县城进行调查、测绘,编制总体规划,交有关部门讨论修改,经地县人大、行署、县政

            府讨论通过,报省政府批准执行。
                 1980年以后的各县城市建设规划:

                 毕节县城建设规划 1980年底,制定《毕节镇总体规划图片、说明书》,经县委、县人
            大、县政府、县政协及有关部门审议通过,于1983年2月报地区行署,行署报省政府。是年,

            省政府批准执行。规划分近期至1990年,中期2010年,远期2050年。城市性质为地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烟草、酒类、食品、皮革、服装、鞋帽为主的综合性生产城市;城市人口
            11~12万,农业人口4.7万,共15.7万~16.7万。规划范围:市区,东至流仓桥、北至响水滩、西

            抵教育学院、南至大兰村驻地。近郊为5个乡,占地30平方千米。
                 1. 规划布局。(1)工业用地分三个片区:城东为工业区;大桥、五里坪一带为轻工业区;

            东郊为重工业区;新辟南郊工业区。(2)政治、商业中心:老城仍为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区以
            威宁路、清毕路、中华路、东安路、天河路、松山路为主,南关桥为全城中心。1995年,新建
            成的桂花路、洪山路、拥军路已成为新商业区。新建桂

            花、双井两处综合农贸市场,双树湾为牲畜、竹木市
            场。(3)居住用地:改建与扩建相结合,以改建老城

            为主。近期扩建3个地段:洪山宾馆到鸭池草堤毕节监
            狱,郭家湾,二中到地区建筑公司采石场。④科教用

            地:师范学校、卫生学校、财校改作小学,逐步把大
            专、中专、技校迁往德沟。
                 2. 公共建筑。(1)商业网点。主要街道房屋底层                                             公共建筑



                                                                                                           1657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