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109
第十一篇 农 业
养马业发展减缓。90年代,全地区年均马存栏23.87万匹,比80年代增8.4%。2000~2005年,年均
马存栏25.67万匹,比前10年年均数增7.5%。2005年,全区马属牲畜共24.3万匹,其中驴796匹,
骡7968匹。
品种与改良 1.品种。《大定府志》及《黔书》载,马有水西马和乌蒙马两个地方品种。据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载:晚清,国内有水西马、乌蒙马、蒙古马和南番马四个品种有名,
水西马主要分布在贵州,乌蒙马主要分布在云南。20世纪50~80年代,贵州省农业厅多次组织
调查全省马品种。查明贵州西部的毕节、六盘水、黔西南等地马均属西南山地型,是国内主要
的马品种,名为黔西马。安顺、贵阳、黔南等地亦有饲养,编入《中国马品种志》,名为贵州
马。1994年,全省有黔西马75.9万匹,毕节地区占35.1%。其体格矮小,外貌清秀,体质结实,
行动敏捷,温驯而悍威。毛色以栗骝色为主。黔西马耐粗饲,适应性强,劳力、挽力和驮载能力
强,速度快。驮马一般1.5岁开始使役,载重可超体重的50%。据测定,中等个体成年驮马(公)
负重100千克,日行20~30千米,行走于群山小道之间,稳健灵活;挽马自3岁使役,成年挽马能拉
750千克,日行20~30千米,使役年龄超25年。作为乘骑,行走快速而稳当。在黔西、大方、纳雍
县的养马区内,有一种体高1米左右,体重仅100~125千克的小型矮马,能驮80~100千克。
2.品种改良。20世纪50年代,专区建种马场、各县建畜禽品改机构先后引进阿拉伯马、卡巴金
马、卡玛拉依马、蒙古马、伊犁马,与本地马进行杂交改良。地区种马场引进良种马进行繁殖。
60年代,各县从北方引进驴与本地马杂交,繁殖骡。20世纪90年代,终止对地方马品种的改良。
马饲养技术 草山草场比较宽的高寒地带,常年以放牧为主,农区则为放牧与圈养相结
合。马饲草主要是青草、稻草及玉米秸秆,饲料多以玉米、榄豆为主,一般在使役时加喂。农
家养马,一般有添加夜草习惯,民间有“马无夜草不肥”的经验。冬天喂温水,热天喂冷水,
冬春喂农作物秸秆,夏秋以割山草喂为主。补料有食槽,饮水有缸,草铡短后与细料拌匀喂。
运输用马外出亦戴上嘴袋装料,夜归圈槽喂,每夜添草两次,出工前喂一次精料。常打扫马厩
环境卫生,对马匹常刷常洗,修蹄钉掌,以保持马匹膘力及精力,供劳作时使役。
四 羊
羊的生产 是贵州省主要产羊区。从近代赫章县可乐出土西汉时期的陶羊、东汉时期的铜
羊和用羊毛擀制的毡衣等文物,说明秦汉时期养羊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宋元时期,毡衣已成为
贡品。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一次进贡毡衣1000领。明洪武十七年(1384),乌撒的毡衣
被纳入赋税。清代,羊毛成为出口商品。民国时期,威宁毛制品有毡、毯、呢、线及线织品,
有专门生产的合作社、作坊,全县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历史上,半产品多为毛、皮产品。
1949年全省绵羊存栏14.31万只,毕节专区12.06万只,占84.3%;全省山羊存栏23.58万只,
毕节专区13.62万只,占57.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全专区年均羊存栏
36.57万只,出栏5.49万只,比1948年增42.4%和42.2%,出栏率15.8%。60年代,年均羊存栏46.73
万只,出栏7.01万只,比50年代增27.8%和27.7%,出栏率15.7%。70年代,羊年均存栏63.02万
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