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三)
P. 13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上级军事机关调整毕节军分区领导班子,侯国祥复任分区司令员,罗英任政治委员,增设干部
管理部。分区有直属教导大队,3个警卫连,1个运输连,黔西、大定、织金、威宁、赫章情报
站,军邮支局,文工队和分区武装部。下属有9个县武装部和警卫营。1952年5月,分区奉命精
简整编,撤部设科,改处为科。司令部改为参谋科,政治部为政工科,后勤处改为后勤科,干
部管理部处改为干部科;撤销教导大队、军邮支局、分区武装部、警卫连、各县警卫营及各情
报站;建立干部轮训队,组建贵州省军区独立第五营和毕节地区公安大队。1954年,分区机关
分别从福音堂、城隍庙、游击衙门迁入新建营区倒柳村办公。1959年5月,分区奉命恢复司令
部、政治部、后勤处。各部(处)下置科、室。下辖教导队、独立营、地区公安大队和各县人
民武装部。1961年奉令改后勤处为后勤部。1982年7月,毕节军分区独立营入毕节武装支队序
列。1986年,分区机关再次奉命精简,撤销科、室,实行部门首长直接领导指挥参谋、干事、
助理员。司令部分为作训、动员、军务、通信、机要5个办公室;政治部分为组干、宣传、群
保、老干4个办公室;后勤部分为战勤、供应、军械、营管、生产5个办公室和卫生所。1997年
恢复科的编制,司令部下辖作训科、军务科、动员科,政治部下辖组干科、宣保科,后勤部下
辖战勤科、供应科。1999年司令部军务科、动员科合编为军务动员科。毕节军分区为正师级军
事机构,隶属于贵州省军区,同时又是中共毕节地委的军事工作部门,毕节地区行署的兵役机
关。解放初期,坚决执行“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又是生产队”的指示和“军事围剿、政
治攻势、发动群众三结合”的方针,组织部队及人民武装对国民党顽固残余势力和土匪进行清
剿;收编、整编国民党起义投诚部队;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大力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武装
群众,帮助地方接管旧政权,建立人民政权和革命组织。1950年,分区部队及各县、区武装部
队,组织剿匪战斗951次,清剿匪徒398股,歼匪近3.6万名,伤匪1307名。同时,发展农会会员
28.38余万人、民兵2万余人。随着人民政权的巩固,土匪被剿灭,分区主要负责本地区的兵役、
动员和民兵等军事工作,并组织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抢险救灾,配合公安机关维护城乡社
会治安,完成急难险重任务。
毕节卫戍司令部 1956年3月28日建立,毕节军分区司令员侯国祥兼任司令员。其主要职责
是:负责军事警卫工作和兵役工作,执行城市守备任务,维护军容风纪,协同地方维持治安。
其业务由毕节军分区兼管,不久撤销。
毕节警备司令部 1986年7月设立,业务由毕节军分区司令部兼管。主要负责城市警卫、守
备、兵役、动员、民兵工作,以及维护军容风纪,协同地方维持治安。1992年按《中国人民解
放军警备工作条例》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毕节警备区。
地(专)、县人民武装委员会 1961年11月,先后成立,简称武委会。专区武委会主任由
地委书记兼任,专署、军分区的主要领导兼任副主任,成员有地委、专署、驻军、宣传、民
政、财政、公安、交通、文教卫生、工青妇等部门领导。各县武委会主任由各县县委书记兼
任,县政府,县武装部的主要领导兼任副主任,成员有县委、县政府、县武装部等有关部门领
导。专、县武委会一般1年召开1次会议,主要研究解决辖区内人民武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
织协调保证人民武装建设,并力求完成任务。武委会是地、县委下设的领导人民群众武装力量
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