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0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三)
P. 14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第二章 驻 军
毕节地区古代驻军,以方国、土司的地方武装为主,而这些武装多是“半民半兵”,即战
争时期为兵,太平时期为民,职业兵有限。到汉置平夷县时,成批中原大军入驻。晋、唐、
宋、元时,毕节地区因为边疆成为战争重灾区,兵荒马乱成常态。到明朝初年,明军入驻,并
实行军屯制,卫、所、屯、哨、营星罗棋布。清代改土归流后,地方武装之分散,国家驻军也
少了许多,虽有些地主武装和绿林武装,但是成不了气候。新中国成立后,毕节成为祖国的大
后方,先后有少量解放军、武警和消防部队驻扎。
第一节 明清时期驻军
卫所屯军 明朝,在西南边疆实行军屯制,常备兵定地留戍。兵员实行世袭制,军士皆父
子相继,即军户男性分为正丁、次丁和余丁。正丁死亡,次丁和余丁依次递补。卫所官兵平时
屯田,战时出征。驻乌撒、赤水和毕节卫,白撒、摩尼、七星关、阿落密和前所官兵数量,一
般以10人编为1小旗,5小旗为1总旗,2总旗为百户所。百户所有旗官12人,兵100人;10百户所
为千户所,有旗官20人,兵1000人;5千户所为1卫。卫有前中后左右5所,共有官兵5600人。据
旧《毕节县志》载:毕节卫颁符验2道,铜牌2面,有官兵5567名。留守指挥官90余名,军械1.5
万多件。各卫有掌印指挥,管屯指挥、管操指挥、巡捕指挥、掌屯千户、掌捕千户、镇抚千户
各1名,皆世袭。各卫有经历、知事、仓大使、副使、教授各1名,训导2员,上述人员均属流
官。旗军出征,按其隶属,冠以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称谓,无品级
定员,战事结束后回原地复原职。
绿营 清代称汉兵为绿营兵,并继承和发展明朝的军屯制度,在军事要冲、交通要道安置
塘汎兵。驻军指挥机构称为镇、协、营。
1.威宁镇。康熙四年(1665)置,初设有中左右3营,有总兵1员,游击、守备各3名,
千总6员,把总12员,兵2200名。康熙二十四年(1685)改威宁镇为参将营,有左右两营,
兵1000名。雍正九年(1731)增兵500名,改为协。乾隆二年(1737)复增兵500名,恢复为
镇。其中驻威宁城总兵1员,游击2员,千总、把总各1员,兵894名;分防雄所营守备、千总各
1员,兵201名;分防得胜营守备、千总各1员,兵201名;分防赫章等8汛兵705名,千总1员、
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