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一)
P. 153

概  述


            县为全省四大磷矿基地之一,织金县新华是贵州省磷矿储量最多的地区,超过全省总储量的一
            半,此地磷内含稀土储量居全国第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享誉“天下第一洞”之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被誉为贵州高原的明珠;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林带,以杜鹃种类
            多、花区面积大而闻名遐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以“古、奇、秀、险、幽”而引人入

            胜。毕节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不仅成全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特性,也为人类社会探索生态文
            明建设提供了条件。



                                                        (二)



                 毕节地区系贵州省开发较早的区域。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赫章可乐墓葬遗
            址”考古发掘表明,当时经济属“耕者有邑聚”类型,基本上超过游牧和半牧半农阶段,其农

            业水平已达“火耕而水耨”。生产工具有木石器、青铜器和少量铁器。手工业门类有冶铸、制
            陶、竹编、纺织、舟筏和玉石骨器制作。战国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途经毕节。秦通五尺道,
            中央王朝多依托五尺道向滇黔扩张。秦汉至隋唐时期,铸造业兴起,农业技术提高,种植有

            谷、麻、大豆、荞麦等作物,养殖有牛、马、羊、猪、狗、鸡等畜禽。手工业从农业中独立出
            来,畜牧、毛纺织、漆器业突起,大方县生漆生产的历史长达1700多年,因质地优良曾被作为

            贡品奉献朝廷,故有“贡漆”之称。南宋时为军马重要供应地。元代水西牧马场,系当时全国
            13个大牧场之一;纺织技术已由手摇纺车改为脚踏纺车,刺绣、挑花、扎染出现。元大德元年

            (1297),做工精细的毡衣曾作贡品进贡。明朝初期实行屯田制,先进生产技术传入,促进农
            牧业发展。明末清初传入玉米、马铃薯等品种,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元明清时期大规模修建

            驿道,使其西进云南,北通四川,东、南入贵州腹地,沟通邻近府州县。清代普遍使用牛耕技
            术,铁制农具和水车、水槽等提灌工具得到推广。清乾隆年间,栽桑养蚕技术传入。光绪十一
            至十三年(1885~1887)架设云南宣威至贵州毕节、毕节至贵阳、毕节至四川叙永电报线,在

            毕节设立贵州第一个电报局;光绪三十年(1904)棉纺织技术传入,三十三年(1907)设邮政
            局开展邮政业务。元明清时期铜、铁、铅、锌的采炼、铸造技术进步明显,采炼并举,盛极一

            时,所产铜远销到京城。明代炼铁形成规模,清代进而发展,铁器手工作坊遍及各地,铁器畅
            销云南、四川。雍正年间,毕节的有色金属通过水陆两运源源运往四川、湖北、北京等地铸
            钱,因而名扬京城,誉驰川楚。民国年间,手工生产出毛线、毛织品、粗毛呢、毛毯,铁织机

            械生产出宽幅平板布、斜纹布和线袜、手套等产品。民国23年(1934)清毕公路建成通车;民
            国28年(1939)川滇东路赤杉段建成,是年国民政府在大定羊场坝创建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

            制造厂,翌年建成投产。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毕节有邮政局8个、电信局4个,有线、无
            线传输技术开始使用。

                 毕节人才辈出。三国时期,牂牁郡部落首领济火,辅佐诸葛亮平定南中,被封为“罗甸国
            王”;唐代夷君长比娄应矩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率部落七千户内附,唐高宗总章三年(670)设
            禄州、汤望州,由比娄和其弟分治;明朝初年代政贵州宣慰使奢香,支持明王朝完成西南版图



                                                                                                            3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