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9 - 昌宁县志
P. 519
第二十五章 民 政 社会卷
续上表
年 份 资金(万元) 粮食(吨) 衣被(件) 救济民房(幢)
1985 69.20 5 450 -
1986 35 4 500 20
1987 45 4.50 500 15
1988 60 6 800 25
1989 50 7 800 40
1990 61 4 500 27
1991 44 6.80 500 31
1992 55 3.50 450 47
1993 34.70 5 400 49
1994 21.90 5 300 27
1995 105.70 25 1000 40
1996 138.30 25 1000 50
1997 155 26 1200 45
1998 129.50 25 850 80
1999 162.90 45 1500 85
2000 140 35 700 35
2001 175 38 1100 45
2002 173.50 40 1200 125
2003 127 45 2000 170
2004 208.40 50 1500 341
2005 128 50 3800 272
二、社会救济
昌宁县社会救济工作主要包括五保户供养、定期定量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
个方面。
五保户供养 1978 年,昌宁县以生产队提供粮食形式供养“五保”老人 657 人。1984 年,建成城关、
湾甸、大田坝、耈街 4 个敬老院,以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相结合形式供养“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实
行区乡统筹提留、敬老院创收、民政部门补助相结合方式供给;分散供养采取集体提留供养、亲属供养、
邻居代耕供养相结合方式供养,供养标准每人每年口粮 250 ~ 300 千克,民政部门给予衣物现金救济,
房屋由集体或代耕者负责维修。“五保”老人治病费用由集体和民政部门共同负责。1985年,分散供养“五
保”老人 578 人。1993 年,大田坝、耈街 2 个敬老院因无集中供养人员而停办,当年分散供养“五保”
老人 505 人。2003 年起,集中供养由财政转移支付每人每年 720 元。2005 年,集中供养“五保”老人
由 1978 年 27 户 28 人减少到 16 户 16 人,县民政局累计补助专项救济经费 21.80 万元;分散供养“五
保”老人由 1978 年 657 人减少到 336 人,县民政局累计补助专项救济款 38.70 万元、住房和治病救济
款 10.30 万元。
定期定量救济 1978 ~ 2005 年,昌宁县定期定量补助对象主要有精减退职人员、无人抚养
孤儿、大队干部。其中,1984 年开展 20 世纪 60 年代精减退职人员普查工作,1985 年符合规定
【 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