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9 - 昌宁县志
P. 239
第十章 商贸旅游 经济卷
立达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供销社综合加工厂和漭水、达丙、鸡飞、耈街、温泉、卡斯、翁堵供销
社歇业,供销社碧云茶厂、汽车修理厂整体出售,出售购销店 99 个,与 810 名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成立专业合作社 5 个,其中种植业 2 个、流通服务业 2 个、其他类型 1 个,入社农户 268 户,入股额
600 万元,服务农户 6905 户,组建综合服务社 5 个。同年,供销系统扭亏为盈,实现利润 2 万元。
二、农副产品购销
1978 年,昌宁县农副产品分三类管理,一类为粮食、食用油脂及油料、棉花、烤烟、食糖,执行
统购政策,由专业部门经营;二类为大麻、苎麻、茶叶、生猪、肉牛、肉羊、禽、蛋、耕畜、棕片、
羊毛、牛皮、山羊皮、蚕茧,执行派购政策,由县供销社按照供销系统计划上调和实行代购、归口上
调;其余为三类农副产品。同年,供销系统收购棉花 299 吨、茶叶 1134 吨、棕片 126 吨、紫胶 91 吨、
桐籽 93 吨、蓖麻籽 75 吨、桐麻 65 吨、干辣椒 15 吨。1980 年收购棉花 91 吨、茶叶 1307 吨、棕片 45
吨、紫胶 74 吨、桐籽 87 吨、蓖麻籽 48 吨、桐麻 18 吨、干辣椒 23 吨。1981 年,一类农副产品调整
为粮食、油及油料、棉花;二类为肥猪、肉牛、肉羊、烤烟、食糖、茶叶、蚕茧、羊毛、泡核桃、木
耳、咖啡、胡椒、草果、八角、桐油、枧油、紫胶、牛皮、羊皮、马皮、骡皮、驴皮、野生动物杂皮、
黄连、天麻、当归、贝母、三七、川芎、红花、砂仁、山药、金银花。1985 年起,取消生猪、蔬菜、
水果、水产品等派购制度,实行市场调节、随行就市、自由交易。内销茶叶价格放开,木材计划内国
家定价,计划外随行就市。并多次调整继续由国家统一定价农副产品价格。同年,供销系统收购棉花
59 吨、茶叶 1799 吨、泡核桃 1127 吨、棕片 106 吨、紫胶 91 吨、桐籽 123 吨、蓖麻籽 69 吨、桐麻 80
吨、干辣椒 32 吨。至 1989 年,继续由国家统购、派购农副土特产品仅有国家特需药材。其后,供销
系统收购农副产品种类、数量呈下降趋势。1990 年,收购茶叶 2022 吨、泡核桃 1473 吨、棕片 110 吨、
紫胶 103 吨、桐籽 105 吨、蓖麻籽 38 吨、桐麻 1 吨、干辣椒 4 吨。1995 年,收购茶叶 1336 吨、泡核
桃 983 吨、棕片 99 吨、桐籽 120 吨、蓖麻籽 16 吨、干辣椒 1 吨。1998 年起,供销社大部分门店置换
为民营,供销社转变服务职能,退出农副产品经营。2000 年,供销系统仅收购茶叶 250 吨、泡核桃 8 吨、
棕片 30 吨、桐籽 60 吨。
在计划经济时期,肥猪属于二类农副产品,经营上归属国营商业,由基层供销社代购。收购上执
行国家政策,实行派购,由供销社按照计划,下达各农户交售任务,兼顾国家与个人利益,采取购留
各半政策。价格执行国家统一收购价,按照奖售政策兑现各种奖售物资。收购活猪由基层供销社直接
上调国营商业单位,收购鲜肉由基层供销社加工腌制成腊肉归口上调。基层供销社供应给当地非农业
人口肉类实行凭证供应,每人每月 0.50 千克鲜肉。昌宁县供销系统 1978 年收购肥猪 3.02 万头,1980
年收购 2.46 万头。1979 ~ 1980 年,昌宁县各公社设立食品站(组),供销社肥猪代购业务移交食品站。
肉牛、肉羊属于二类农副产品,归口经营,按照国家定价实行派购制度,由供销社开展代购业务。
1978 年,昌宁县供销系统收购肉牛 1500 头、肉羊 5200 只。1980 年收购肉牛 300 头、收购肉羊 1700 只。
同年起,供销社代购业务移交国营商业食品站。
昌宁县供销系统经营畜禽产品主要是皮毛产品和家禽鲜蛋,皮货类有黄牛皮、水牛皮、山羊皮、
绵羊皮、狗皮及其他野生动物杂皮。毛绒类有羊毛、猪鬃、鸡毛、蚕茧。计划经济时期被国家列为二
类农副产品管理,由供销社经营,收购上实行派购,价格执行国家定价,调拨按照国家计划执行。1981年,
国家调整农副产品分类,禽蛋调为三类农副产品,取消派购政策,供销社经营实行议购议销,与农户
签订购销合同,取消凭票凭证供应办法,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节,随着市场放开,供销社逐步退
出经营。1978 年供销系统收购家禽 4.90 万羽、鲜蛋 32.95 吨,1980 年收购家禽 1.59 万羽、鲜蛋 25.95 吨,
1984 年收购家禽 3300 羽、鲜蛋 7.30 吨。
【 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