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3 - 昌宁县志
P. 213
第八章 工 业 经济卷
人经营或承包,少数边远山区农户仍使用木榨压榨、铁锅煮熬方式加工油料。同年,卡斯开办粉丝个
体加工作坊,随后右甸坝开始用机器生产米线,个体米线、饵丝加工户日益增多。1985 年,昌宁县粮
食系统有 5 个大米加工机组,日碾米 55 吨,有面粉、米粉、饵丝、面条、榨油等机械加工设备。耈街、
珠街等粮管所购置磨面机、面条机,方便当地群众加工粮食。1986 年,县粮食局对粮油加工实行统筹
安排,除湾甸、大田坝、更戛、珠街 4 个粮管所外,其余粮管所粮食和县境所有油料全部集中到县粮
油加工厂加工调配。1987 年粮油加工厂投资 39 万元新建日产 17.50 吨面粉车间 1 个,1990 年大米年
加工能力 1.85 万吨,1993 年投资 110 万元建成年产 2100 吨饲料厂 1 个。1995 年,县粮食局粮油加工
厂有年产 6000 吨面粉厂 1 个、年产 2100 吨配合饲料厂 1 个、200 型榨油机 1 套、30 型碾米机 2 套、
15 型碾米机 3 套,面粉、面条加工实现流水线生产,在勐统、卡斯、柯街粮管所添置 15 型碾米机 3 套。
昌宁县粮油工业固定资产 767 万元,粮油加工范围从为国营粮食部门加工扩大到代外单位和农村群众
加工。1995 年后,县境没有专门饵丝加工作坊。1997 年,随着个体粮油加工户增加,粮油加工厂经营
出现亏损,并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2000 年 3 月再次进行人员下岗分流。2005 年,粮油加工由遍布城
乡个体私营企业经营。
糖果糕点加工 1978 年,昌宁县有县糕饼厂生产糖果和糕点。1980 年,县商业局服务公司在县城
开设面包加工销售门市部,加工销售糕点 10 余种。此外,县供销系统加工糖果、糕点 10 余种,年产
量 250 吨。1982 年,县内出现少数个体户从事糖果、糕点生产,使消失近 20 年民间传统糕点生产重
新打入市场。1985 年,县糕饼厂有职工 22 人,年产糖果、糕点各 200 吨。1986 年,由县制鞋合作社
转建的县水泥制品厂改建为县罐头果脯厂。1987 年,县糕饼厂停产。1989 年,县罐头果脯厂新建一条
单晶体冰糖生产线,至 1990 年生产单晶冰糖 189.82 吨、水果糖 118.54 吨、罐头 25.61 吨、果脯 11.80 吨。
此后,随着商业体制和供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昌宁糕点加工被个体加工经营户取代。2005 年,昌宁
县较有名糕点加工有王家糕饼、德芬糕饼等。
饮品加工 1984 年,城关镇周家坡 3 户社员联办汽酒厂投入生产,日产汽水(酒)2.40 吨,开启
昌宁饮料生产历史。1987 年,汽酒厂停产。1993 年,达丙饮料厂建成投产,投资 30 万元,年可产高
橙和碳酸饮料 1000 吨。1994 年 5 月,达丙饮料厂核桃乳生产线建成投产,投资 100 万元,年产永昌
核桃乳 1000 吨,该产品为铝皮易拉罐,曾被用作航空饮料,1997 年破产。1999 年,滇粹植物活性水
投产(2003 年更名为清灵)。2000 年 1 月,自然源纯净水投入生产。2002 年 8 月,湾甸灵泉纯净水
厂开业。至 2005 年,昌宁县有清灵、自然源、灵泉等纯净水生产企业供应县城和湾甸、卡斯、柯街等
集镇周边单位和部分居民饮用。
酱油加工 1983 年,昌宁县供销社综合加工厂开始生产纯黄豆酱油(称观音山酱油),年产量 20 吨。
经质量检验达国家一级酱油标准,列为保山地区名特产品。1987 年城关镇周家坡酱油厂建成,1991 年
生产能力从年产 300 吨提升到 1000 吨,称昌宁酱油厂,原料为黄豆、小麦、麦麸,厂内设菌种培育、
生化检验分析实验室。1995 年,县供销社综合加工厂停止酱油生产。2000 年,昌宁酱油厂酱油产品更
名为“大四牌”酱油,色泽油亮,稠浓度适中,味道纯正,口感好,产品除供县域所需外,还销往外地。
2005 年,昌宁酱油厂生产经营正常。
食用菌加工 1983 年,昌宁县供销社综合加工厂以人工栽培食用菌为主原料,试制加工油平菇。
其后,由于人工菌栽培处于起步阶段,产量低、生产成本高,油平菇难以形成规模,1985 年停止人工
菌生产和油平菇加工。其后,城关供销社采用传统食品生产工艺加工菌类食品。1990 年后,城乡食用
菌收购加工个体经营户日益增多。1996 年,城关供销社注册“宁珍”牌商标,主要加工油鸡 、干巴菌、
蜂仁制品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1998 年,市场上出现各种品牌同类产品,“宁珍”食品难以适应市
场竞争,2000 年停止生产。2005 年,昌宁县食用菌加工作坊多集中在县城及其周边地区,年加工销售
【 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