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8 - 昌宁县志
P. 208
昌宁县志 1978~2005
场等。1995 年后,民营、集体制茶企业迅速发展,昌宁县茶厂由于体制机制原因,生产竞争力日渐下降。
1996 年,生产精制茶 1329 吨。1998 年,生产精制茶 600 吨。1999 年,昌宁县茶厂停产。正常生产期间,
以红茶生产为主、绿茶生产为辅。2000年10月,昌宁县宏运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租用昌宁县茶厂部分设备,
组织生产。2002 年,昌宁县茶厂终止解散,270 余名职工一次性安置。2005 年 12 月 28 日,云南龙润
集团以 516 万元购得昌宁县茶厂整体资产,组建昌宁县龙润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茶叶产品
1978 年,昌宁县茶叶产量 1233.80 吨,生产“滇红”系列精制茶 822 吨。1985 年,茶叶产量 2126.90 吨,
生产“滇红”系列精制茶 985 吨,“滇绿”系列精制茶 52 吨。1990 年,茶叶产量 2548 吨,生产“滇
红”系列精制茶 1822 吨,“滇绿”系列精制茶 118 吨。1995 年,茶叶产量 3163.10 吨,生产“滇红”
系列精制茶 1347 吨,“滇绿”系列精制茶 255 吨。2000 年,茶叶产量 4149.70 吨,生产精制茶 1351 吨。
2005 年,茶叶产量 4952.60 吨,是 1978 年的 4.01 倍;生产精制茶 2771 吨,是 1978 年的 3.37 倍。昌
宁茶叶产品可分为昌宁绿茶、昌宁红茶、昌宁普洱茶三大类。
昌宁绿茶 1978 年,昌宁绿茶多为初级加工产品,大多由遍布茶区茶叶初制所加工。茶农将当天下
树鲜叶交售茶所,经过揉碾(杀青)、烘烤成为可冲泡饮用初制绿茶产品。茶农自己饮用或少量上市交
易绿茶,仍采用锅炒、手揉、日晒方法加工。初制茶叶条索粗细不均匀,色泽较暗,口感不佳。1980 年,
精制茶叶仅有昌宁县茶厂生产“滇绿”茶,产量 15 吨。1985 年后,昌宁制茶企业注重改造提升技术,
初制所逐渐向精深加工发展,创立绿茶品牌。1991 年,绿毛茶产量 893.70 吨,精制绿茶产量 359 吨。
1992 年 6 月,温泉尼诺茶厂生产尼诺绿茶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地区名优茶评比会上被评为优质名茶,获
“陆羽杯”奖。7 月,尼诺绿茶被省经委、经贸厅、农牧渔业厅评定为云南名茶。1994 年 4 月,中山茶
厂、达仁甲山茶厂、扁里光山茶厂、漭水茶厂、县茶叶技术推广站茶厂、翁堵雪兰茶厂生产绿茶产品“中
山雾毫”“达仙绿”“双水蒸绿”“漭坡银毫”“佛昌碧毫”“雪兰毫锋”被省农业厅评为云南名茶。
1995 年 4 月,“佛昌碧毫”“雪兰绿茶”分别获农业部银奖和铜奖。同年,昌宁有茶叶品牌 40 个,其
中有 24 个产品先后获得部优、省优称号,绿毛茶产量 1211.10 吨,精制绿茶产量 255 吨。2005 年,昌宁
县绿毛茶产量 4182.30 吨,年产量在 100 吨以上精制绿茶品牌有“尼诺”“树根地”“美簇王”“瑞虎”等。
昌宁红茶 1978 年,昌宁县各茶叶初制所生产加工红毛茶,由昌宁县茶厂收购加工制成“滇红”
系列精制红茶,全部供应出口。同年,“滇红”系列精制红茶产量 822 吨。1983 年,“滇红”工夫茶
获对外经济贸易部出口产品“品质优良”证书。1985 年,昌宁产红毛茶 1157 吨,产“滇红”系列红
茶 985 吨。1995 年后,红茶生产逐渐转为民营,尼诺、树根地等一批红茶品牌走入市场。1999 年,昌
宁县茶厂停止生产“滇红”系列精制红茶。2005 年,年产量在 100 吨以上红茶品牌有“美簇王”等。
昌宁普洱茶 1983 年,昌宁县茶厂加工试制普洱散茶经省茶叶公司验收,批准生产,开启普洱茶
生产历史。1988 年,昌宁县茶厂派人前往思茅地区(今普洱市)景谷茶厂学习紧压茶加工技术,着手
建设第一条生产线。同年,生产紧压茶 40 吨,调供怒江州等地。2005 年,昌宁县年产量在 100 吨以
上普洱茶品牌有“瑞虎”“鑫言”等。
(五)茶叶营销
1978 年,昌宁县继续实行茶叶派购政策,生产茶叶除少量在县境销售外,其他由外贸部门收购和
调拨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青毛茶收购价格每千克 1.43 元,红毛茶收购价格每千克 2.38 元。1981 年,
红茶、绿茶收购平均价为每千克 2.10 元。1983 年,取消茶叶派购政策,实行合同定购,并允许个体经
营户经营茶叶,形成国营、集体、个体共同经营茶叶局面,茶叶价格在国家指导价政策下实行浮动价,
形成国家指导价(俗称“平价”)、市场调节价(俗称“议价”)茶叶价格双轨制。1986 年,青毛茶
国家指导价每千克 3.20 元,市场调节价每千克则在 4 元以上。1989 年后,国家实行开放搞活政策,个
【 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