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昆明年鉴2018
P. 63
特 载 2018
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 造试点示范项目,努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
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壮大节 市。确保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材
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 料四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和循环利用。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 20%。要促进园区发展高效集约。进一步明确各园区功能
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 定位,引导项目对口入园,形成功能互补、主导引领、关
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联配套、产业延伸、特色发展的产业格局。稳妥推进园区
经济发展职能与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及市场监管职能逐步
四、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把区域 分离,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精简高效的
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推向前进 园区管理体制。健全完善园区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把创新
能力、产业集群、品牌建设、规划实施、生态环境、节约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 集约用地、投资环境、行政效能等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放40周年,也是昆明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 引导园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深入推进昆明市与滇中
之年。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新区融合发展,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
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采取扎实有效的工作举 现代产业体系。要多措并举狠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与中
措,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把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国科学院合作共建国家植物博物馆工作,尽快确定选址并
建设推向前进。 启动立项申报。提速昆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京东
(一)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找准主攻方向, 方、东风云汽等重大项目建设,抓好省“四个一百”项
夯实产业支撑,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新时代,我国 目,实施320项市级重点项目、2376项固定资产投资支撑
经济发展的特征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 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切实做好项目谋划和储备,策划一
段。这一重大判断,切中了要害、把准了方向。具体到 批能产生可持续税源、延伸产业链条、吸纳就业能力强、
昆明来讲,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充分还是最大的市情,加 有利于改善民生的项目,夯实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项
快发展还是最大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目基础。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经理负责制,落实好投资项目
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发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 包保责任制、定期会办制和现场办公制、工作督办制,畅
的要求,找到高质量发展和高速增长的最佳结合点,实现 通重大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
“量”“质”并进,追赶超越。要推进服务经济提速增 工、早投产。要提升招商引资实际成效。聚焦全市产业转
长。以建设中国健康之城为引领,加快中国昆明大健康产 型升级关键领域,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
业示范区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实施方案,促进大健 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坚持领导带头招商,不断提升招商
康加快发展。加快把呈贡信息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全省信息 队伍专业化水平,紧紧盯住大企业、大项目,推行专业招
产业新高地,推动华为软件、紫光芯云、中星微等重大项 商、定向招商、精准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改进招
目建设,培育带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 商引资考核办法,加大对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投产
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推动现代物 贡献率的考核力度,推进签约项目真正落地投产。
流、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金融、大旅游、大健康、大文 (二)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源泉,破除瓶颈制约,
创等高成长性服务业提速度,科技服务、会展等新兴服务 汇聚发展要素,培育竞争合作独特优势。坚持质量第一、
业扩规模,商贸流通、房地产等传统支柱服务业添活力, 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
培育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要加快工业产业 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充
优化升级。推进云内动力发动机产品制造智能化工厂改 分发挥改革对发展的推动作用。继续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
造等100项重点技术进步项目、云南白药集团健康产业等 改革任务的落实,抓紧梳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改革任务和
100项重点工业和信息化投资项目建设,切实优化工业投 举措,谋划好昆明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盘子”。紧
资结构。围绕中石油云南石化项目发展配套产业,以产品 扣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制约发展的突出
结构调整推动化工产业转型。支持冶金产业提高精深加工 问题,着力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科
能力,促进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新能源汽 技创新、开放合作、生态建设以及干部考核评价、人才引
车、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等产业发展,促进高端装备产业做 进培养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改革政策协同性,
高做新。以中药、民族药、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等为重 确保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健全
点,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做优做深。加快空港经济区临空 完善改革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加大督察督办力度,确保改
产业园项目建设,尽快形成1亿台手机及智能终端产业规 革举措真正落地见效。要深入推进创新创造。以打造全国
模。推进智能制造和“互联网+”行动,打造一批智能制 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为抓手,加大财政对科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