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7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17
生态旅游
南溪村的3个村民小组,依次分布在海拔 分不离。自制土酿的土罐泡缸酒,成了咨卡人生活
2…700米到2…900米之间的缓坡地带,整个村子呈梯 的一份依靠,精神上一种寄托。每年秋收,咨卡人
级分布,每个小组之间相距数十分钟的路程。地 开始酿造泡缸酒。存贮一年以上的泡缸酒,取用时
处海拔最高的1组,是祖先的最早居住地,后来初 香味扑鼻,酒味甘醇。
步分出2组和3组,3组地处海拔2…700米。由于祖 咨卡村彝族摔跤,是农历“二月初二”。这
先是一个,整个村子可以说都是一家人,因此村 一天,咨卡村坝子热闹非凡,摔跤场铺满厚厚的青
民特别团结、心齐,基本上没有发生吵吵闹闹的 松毛,跤场中央高高地树立着扎红绸的大跤杆。人
事情。 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咨卡村彝族摔跤,俗称
南溪村地处高寒山区,常年干旱缺水,近几年 “风水跤”,不管男女都得抽签。根据抽签排名,
来,村里家家户户修建起了小水窖,并从屋檐接来 单人对单人进行轮回淘汰。获得头名的男女跤手被
雨水,作为喂养牲口和洗澡用水。村民的饮用水, 称为“男跤王”和“女跤王”。获胜后的跤王各抬
则从4千米以外的地方引过来。或许是由于缺水的缘 长长的头杆跤杆围着跤场跑三圈。然后回到跤场中
故,从祖先开始,南溪村就十分注重环境保护。 央接受村领导在身肩被挂上红绸。
在1组,村里分布着不少古老的大树。村子周围,
更是森林环抱、绿树成荫。1组背后的那座山,村 【石头城村】
民叫做“噶举”,意思是“保护起来的山”。 据《云南日报》载(记者李秀春),玉龙纳
南溪村的纳西族群众,一直沿着东巴祭天习 西族自治县宝山乡宝山村委会石头城村三面悬崖,
俗。每年的正月初五,族人身着纳西盛装,带着各 东临金沙江,共有251户、902人,其中的108户世
种各样的祭品,到村里一个叫“姆比达”的地方举 世代代居住在被人们称为“城里”的那个蘑菇状天
行祭天仪式。村里的家家户户,至今还保留着祖先 然岩石上。这个岩石有0.5平方千米,故而形成了
曾经使用过的石磨、石碓等原始的生产生活用具。 “百户人家一石居”的奇妙景观。
位于城门口的“宝山石头城”石碑上记录,
【咨卡村】 宝山石头城建于元朝初年。1253年忽必烈南征时,
据《云南日报》载(记者白付平),2015年 大军就是经过石头城渡过金沙江。后来随着人口的
被国家表彰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咨卡,地处滇东乌蒙 增多,石头城内容纳不下那么多人居住,于是一部
山西南麓马龙县马鸣乡。咨卡是一个彝族村落。咨 分人逐步外迁到城外,形成现在这样城内城外融为
卡为彝语译音,咨为姓,卡为村,意为姓咨人居住 一体的村落布局。
的村落。现有193户,680人。村落民居建筑呈环形 宝山石头城内居民的住房,多为坐北朝南,
带状分布,房屋建在坝子东、南、西、北的山坡上 主楼从东向西依山就势,分别为3层、2层和1层,
或坡脚,坝子中间是一台台错落有致阡陌纵横的稻 墙体则用石头和土基堆砌而成。村民们至今还保存
田。村中有一幢三四百年前陈姓人家建造的土木结 着石水缸、石磨、石碓、石床、石灶。
构的四合院,屋舍瓦楞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苔,发黑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三多节,是纳西族的
的梁柱﹑脱落的墙壁与狭窄的街巷一起显露出咨卡 传统节日。在宝山石头城,至今还沿袭着“前三
的古老神韵。 多”“后三多”的古老习俗,即:二月初八为“前
村前千年蜿蜒流淌的小河,宛如一条绿色绸 三多”,二月二十八为“后三多”。另外,纳西族
缎,舞动在村子前,悠悠的向南流入宜良县境内, 古老的音乐、舞蹈、乐器和手工编织,也在石头城
汇入南盘江。村子的山坡上,一片片树林绿得耀 村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
眼。村头水碾坊,依河而生而长,基本能够满足本 宝山石头城名气较大,被誉为“中国最奇特
村和周边村子三四百户碾米推磨使用。碾坊经五百 的十大村庄”之一,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探险旅游
多年的风雨剥蚀,有的地方已经腐烂变形,虽经修 者。因此,在20世纪末,村里的一些人家搞起旅
缮,仍然留存着原貌古老的痕迹。 游接待。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金沙江航运旅游
绿色泡缸酒是咨卡人的一张王牌,也是乡土 项目的实施,宝山石头城村成为丽江旅游的又一
酒文化映衬着的咨卡彝族村民绚烂生活的真实写 个新亮点。
照。据当地老人介绍,咨卡泡缸酒估计有600多年
的历史,始终沿着祖宗纯天然纯手工制作方法,咨 【棋盘石村】
卡人对祖宗泡缸酒像对待家人一样,岁岁年年,不 据《云南日报》载(记者朱金磊、贾云巍),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