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1 - 罗平执政纪要2015
P. 491

执政论坛 

工作方法等经过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检验,那种前呼后拥、高高在上、耀武扬威的官老爷现象被
彻底扭转,一些放任式的乱作为现象被根本改变,依法行政、责任、服务、民主、及时回应
等价值理念成为新的准则。一些党性不纯、作风不正、工作方式比较粗放的领导者受到巨大冲
击。这种心理失衡不仅指有形的物质利益受损后心理难以调整,产生不平衡感,还包括理念、
思路、作风、工作方式等被强行扭转产生的不平衡感。在这种不平衡心理驱动下就会情绪低
落、消沉,失去工作积极性,不愿意再去作为。在责任与困难面前,就会东张西望,裹足不
前。典型表现是“官不好当”“官不聊生”“当官没意义”等感慨。这种不作为比前一种不想
作为程度更深,体现出一种从心理深处发出的不愿作为现象。一些领导止步于听汇报、看总
结、舌上生花,而不愿干实事,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热衷于搞“表面工
程”,这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上的不作为。

      (四)权责不等无法作为
      这种不作为现象主要存在于街道与乡镇一级组织的基层干部之中。这一层级组织存在较多
的权责不一致、事务与财力不匹配现象。在行政实践中,一方面基层事务复杂繁琐;另一方
面,县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往往将大量考核指标与任务挤压到乡镇、街道,它们承载着招商引
资、地方管理、社会保障、民生服务、综合维稳、安全生产监管、食品安全等大量事务,往往
形成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现象。但是行政权力,尤其是行政执法权却没有下放,依然隶属于
县区职能部门,这样乡镇、街道拥有的行政执法权远远小于事权。因此,有很多事务,基层干
部想去作为但却无法作为。

                                二、不作为产生的原因

      (一)理想信念动摇是主观原因
      一些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出现偏差,宗旨意识淡
化,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降低,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到一边,在权力与服务的问题上认
识不清,是非不明,看重个人荣辱得失,没有真正树立起公仆思想和服务意识。在长期官本位
思想的熏陶下,认为只要不违法乱纪,就是“不吃不拿不干事”也算不上过错;另外,一些干
部职工觉得没有好处可捞,或是已经“船到码头车到站”、提拔无望,进取心下降,产生了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
      (二)职能交叉重叠是客观原因
      在现有体制下,有的部门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一些公共事务多个部门都有管理职
能,一些公共事务则需要多个部门互相配合才能管好。但几个部门之间具体谁来牵头,协调组
织开展工作不明确,限制了工作积极性,履职不主动。另外,由于利益驱动,各部门从制定规
章制度到具体管理,都以本部门利益为中心取利弃责,形成有利的事都争相插手,无利的或者
“麻烦”的事互相“踢皮球”,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工作人员之间相互扯皮,产生监管空白
区,形成不作为。如,城市噪音污染是环保部门管还是城管局管一直争论很大。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内在原因
      长期以来,对于公务员的岗位职责,尽管强调要有科学的职能分解、职位说明、职责评
价,并做好“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工作,但由于没有正常的退出和降级机制,

                                                                                                                       - 461 -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