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6 - 中共禄劝县委执政纪要2017
P. 416
2017 年中共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委执政纪要年中共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委执政纪要
2017
接岗位时,深入了解禄劝籍劳动力在外务工的各项信息,精准统计并进行反馈。四是县农就
办设专人负责收集、比对、汇总、更新各渠道层层识别和反馈的信息数据,按“一人一卡、
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要求,建立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信息数据库,
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信息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在建成全县数据库的基础上,
全面分析、研究,梳理、统计各乡(镇)、各村(居)委会农村劳动力技能情况,根据脱贫
攻坚产业发展项目、交通水利建设项目、房屋修缮加固重建等需要,以及省内、外各企业提
供的岗位数量和技能要求,结合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以“定向、定岗、
订单”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将培训工作落实到乡(镇)、到村组,把技能和知识传授到
户、传授到人,确保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劳动技能。通过调
查摸底,精准识别,为制定定向化技能提升、组织化转移输出、精准化就业帮扶行动提供了
科学、准确的信息依据。
(二)多层次精准对接,建制化组织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主动联系企业、市场,精准对接、
提供优质岗位是组织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前提。一是县人社局派出工作队,深入“北
上广新、苏鲁湘浙”等省外发达地区和昆明市主城区等地,实地对接协调当地政府、人力资
源中介公司、企业和市场,达成劳务合作协议,千方百计对接提供岗位,搭建供需双方长期
合作的桥梁。二是积极培育扶持长期在外务工且工作稳定、收入较好的务工带头人和劳务经
纪人,通过他们寻找、提供与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相适应的岗位;并借鉴他们的成功经
验,宣传和引导农村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亲带亲、友帮友、老乡带老乡的帮带转移形式,
以点带面,以一带十、以十带百,进一步拓宽输出渠道。例如:在北京朝阳区务工的史文伟,
2003 年到北京务工,跟师傅学习建筑模板架设技术,当时月收入 900 元 / 月左右;2005 年成
为带班人员,月收入达到 2500 元 / 月;2007 年开始带动周围村民到公司务工,成为一名劳务
经纪人。2017 年史文伟带领我县 119 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赴北京朝阳区屹泰仁和建筑有限公司
务工,务工人员月收入达到 7000-7500 元 / 月,每年工期 10 个月,人均收入达七万元左右。
他自己的月收入也达到了 16000 元 / 月,年收入达到 15 万元。还有到新疆务工的李建波,
2007 年 4 月初次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22 团五连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当时月收入 900 元 / 月,
工作半年毛收入 5400 元左右;10 年后他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劳务经纪人,2017 年李建
波带领我县 89 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22 团五连从事季节性农业生产,务工
人员 6 个月的人均收入高的到 3 万元左右,最低的干了 2 个月,收入也有 8000 元左右。他本
人的月收入也达到了 15000 元 / 月,半年下来收入达到 9 万余元。三是县级领导直接带队,到
用工量较大的北京朝阳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福建厦门、泉州和漳州等地实地调研考察,
强化对接协调岗位的力度,研究解决人岗不匹配等问题,增加对接联系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四是建立“村、乡、县”对应务工地“班、连、团”的成建制输出机制,在分批次的向新疆
生产建设兵团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工作中,实行村、乡、县三级干部带队一路护送务工人员,
以“村”对应“班”“乡”对应“连”“县”对应“团”的方式,逐级对接联系兵团建制单
位跟踪服务,有效加强大批量输出各环节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解决动员难、组织难的问题,
实现“点对点、一对一”精准转移,有效提升了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特
别是组织“禄劝农村贫困劳动力赴新疆务工增收”行动,在短期内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
收入的快速增长。例如:中屏镇德茂井村委会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武、陈世翠夫妻俩在家务农
时,每月家庭收入只有 800 元左右,8 月 7 日输出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务工,现每人每月收入
5000 余元,务工 2 个月已为家庭带来 20000 元收入;云龙乡云利村委会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光荣、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