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17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共22.44万元。1996~2000年,全地区共安排4537名残疾人就业,其中分散
按比例安排就业503人,扶持个体开业4034人。同时,落实康复扶贫资金1115万元,解决5.2万名
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5年开办残疾人职业培训班52期,参加培训的有4800多人。2001~2003
年6月,地区残联免费开办4期盲人按摩培训,全地区150名家境贫困的盲人找到谋生之路。所培
训人员有96%从事按摩工作,其中有36人被输送到沿海发达地区。在巩固地区盲人按摩院的基
础上,在6个县新建8所分院,2004年,成立毕节地区残疾人经济发展促进会。到2005年末,地
区残疾人经济发展促进会协助劳动服务部门开展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共培训4330人,为农村
残疾人实现就业转业创造条件。此外,地区残疾人经济发展促进会配合劳动服务部举办两个月
的盲人按摩培训,共培训盲人74名,通过地区盲人按摩指导中心推荐,已全部就业。
残疾人康复工程 1990年,各级残联建立后,把白内障复明手术、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
术、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以及智残康复、假肢装配、矫形器装配等残疾人康复工作作为残疾人康
复工程的重点,带动其他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行署领导主持制定全地区康复工作实施
方案;2.建立健全地、县市康复工作办公室和康复技术指导组;3.选择设备较先进、技术力
量强的医院分别建立白内障复明、儿麻矫治、聋儿语训中心;4.请专家医疗队及聋儿语言训练
专家共13批,深入各县开展康复工作,并代培训康复技术骨干18名;5.依靠各县技术力量开展
康复工作;6.依靠幼儿园或小学开办聋儿语训班及弱智儿童启智班4个;7.争取全国残联贴息
贷款在金沙开展康复扶贫工作的试点;8.分级落实康复专项经费;9.把好康复质量关,按上
级要求完成康复对象的建档建卡等工作。1996~2000年,完成各项残疾人康复任务8742例,其
中白内障复明5542例,肢残矫治手术917例,肢残康复训练693例,假肢装配、聋儿康复训练等
1590例。经过有关专家多次检查评估,全地区白内障复明手术后脱残率为90%,98%脱盲,分
别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儿麻矫治有效率98%;聋儿语言训练经国家康复处检查验收打分29.3分
(满分30分);通过语训后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入学率达22%。2002年,毕节地区残联按照康
复500名残疾人及启动康复服务工程的目标要求,完成康复7247例,占全年任务数的146%。2004
年,威宁、赫章县为残疾人安装普及型假肢155具,为295名唇腭裂患者实施矫治手术。2005
年,执行上级民政部门制定的明天计划,全地区为城乡各类社会福利工作机构中收养和散居的
0~18岁的残疾孤儿108人实施免费手术治疗,手术全部成功。同时组织414名唇腭裂患者实施矫
治手术。
残疾人教育与文体活动 1.残疾人教育。毕节地区的残疾人教育始于民国年间,称为特
殊教育。当时,全省有两所从事残疾人教育的学校,其中一所即赫章葛布瞽目学校,学校由葛
布教会创办,接受美国教会津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葛布瞽目学校由赫章县人民政府接
管,1952年由省教育厅接办后,合并到安顺盲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将残
疾儿童随班就读列入义务教育。1988年,地区教育局和地区民政局联合筹建毕节地区盲聋哑学
校,1993年正式招生;1991年,毕节县开办弱智儿童启智班,1998年升格为毕节市弱智儿童启
智学校:其余各县也将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纳入当地普及义务教育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
施。1998年,全地区残疾儿童在校生共4148名。2004年5月16日,毕节地区第十四次开展“全国
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