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8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明惠帝逊国,自号乐隐秀才,与从臣尝栖此。明指挥李文龙有山水癖,于洞侧石壁镌‘双霞
洞’三个大字,西洞门镌‘洞云含雨润,山月弄清辉’对联,近人颇有题咏以纪逊国之事。”
大方躲兵洞摩崖 位于凤山乡白鸡西3千米“躲兵洞”洞口崖壁上。离地0.3米,竖长型,宽
0.25米,高0.35米,竖向阴刻汉、彝两种文字,内容记安氏后裔老年无子修桥以求如愿事。
大方檫耳岩摩崖 位于大水大田村“檫耳岩”崖壁上,刻于清初。离地0.6米。竖长形,高
0.6米,宽0.3米。竖向阴刻彝文28行,满行15字,共计156字。记沿河护田事。
大方千岁衢及摩崖石刻 位于高店乡石桅南2千米,明代刻。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
彝族土司安万铨捐资筑千岁衢,以石板铺墁,千岁衢筑成,立连山碑。摩崖位于洛启坡麓崖壁
上,离地1米,圆首,高1.5米,宽0.85米,碑文为汉、彝两种文字,主要记安万铨捐资修建驿道
一事。1985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黔西马鞍山摩崖石刻 位于城关镇马鞍山山腰崖壁上,唐元和五年(810)刻。高0.4米,
宽0.3米,每字见方0.05米,竖向阴刻彝文八行,满行16字,共计128字,记违规放牧,“牲畜平
分,并征收皮、尾,没皮给铜钱十七至二十”。
黔西观农台摩崖石刻 位于城关镇后山坡东面山顶崖壁之上,有摩崖多处,有的已经风
化,字迹模糊,现存完好的有知州陈德荣雍正四年(1726)题的“民依在目”,知州俞汝本雍
正六年(1728)题“观农台”,知州赫霖泰乾隆十二年题:“观农台上望农田,一片黄云蔽陌
阡。远近岚烟秋色里,前山樵歌夕阳还。”和知州吴嵩梁道光年间题诗:“官舍如村舍,开门
即后山,缓行红树下,深坐翠微间。谷暖群莺出,平田一鹭闲。遥看荷锄者,日暮踏歌还。”
摩崖均刻于高约5米、宽约15米的一块崖壁上。
黔西倒马坎摩崖 位于大关镇前进鸭池河北岸倒马坎崖壁之上,乾隆六年(1741)刻。离
地0.7米,横长形,高1.8米,宽0.4米,竖向楷书阴刻“为善最乐”4字,每字1米见方,另有若干
阴刻小字,记周世爵修“倒马坎”道路事。今字迹风化难辨。
黔西反字岩摩崖墨书 位于中建乡营盘溪畔的崖壁上,离地1.7米,横长形,高0.5~0.8米,宽
约1米,竖向墨书,18行,满行27字,共计300余字,因当地人不识彝文,故称为“反字岩”。由
于年代久远,墨迹渗透于岩石,干燥时不可见,水湿就显字迹。今已风化,较难辨认。
纳雍通作寨摩崖 位于新房乡通作寨。离地约2米,为铲平岩面凿线筐定而成。上方下圆。
高0.42米,宽0.45米,从左至右,额刻“垂远碑记”四字,每字0.04米见方。碑文竖书16行,每
行21字,最短行2字,全文约300字。每字0.02米见方。另有“益德、治安、夜灯照行”等字样。
立碑留名者30余人,均为安成学家佃户,会道成员信士。落款:乾隆十八年正月十三。
金沙观音洞摩崖佛像 位于岩孔镇白云山下。摩崖数面,均依洞壁自右而左排列,今已
毁,唯存“释迦牟尼”观音等四面,距地约3米高,各面积约0.58平方米,洞内外崖壁上留存
“观音庙”遗址多处。
赫章窝 写字岩摩崖 位于松林乡喜鹊寨对面石壁上。刻字离地百米,横宽约12米,上有
用繁体隶书从右至左横向书写“威服仁怀”4字,每字见方约2.4~2.5米。大字左下角有数行直
书款识,由于风化及苔藓掩盖,现只能看清“同题”2字,余难辨认。据《威宁县志》记载:明
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