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81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水势。或有骤驰飞报者,尚阻其行,趋公务而役于此,悉违其期。于是,御关武略朱公曰:我
            受国恩,分守兹上,岂不立法以便经行乎!莫若以铁代竹,连环为锁,铸双柱立于两岸之石,

            横缆于中,分索持航,布船为梁,奚畏江涨洪涛之险,实为久长之计乎!乃文陈卫司,雷铁
            鸠工立炉,冶造铁缆贰拾伍丈,斤重壹仟贰佰;铁柱贰重陆佰斤;铁分索柒,各佰斤。后又

            亲率健卒,登山伐木,造船伍艘,不叁月而功成。以永乐拾肆年捌月贰拾肆日举缆横江,系
            于双柱。移时桥完,面如履平地丐。遂摩崖江浒,命冲记其事,再辞弗许。乃曰:昔郑子产

            以乘舆济人于溙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拾壹月徒杠成,拾贰月舆梁成,民未病涉
            也。”君子平其政,人人而济之,每人而悦之焉。有雨寒江涨,而人不济乎。我侯幼习文
            学,长进武业,故能克勤王事。为政如此,使我军民共守兹土,永享太平,万载无疆也。庐

            陵刘子羽冲记。武略将军毕节后卫所守御七星关提调千户举证阳朱昺显中书丹。督修七星关
            铁索桥陈英题以诗曰:雄兵筑垒戍边庭,历代名关号七星。千嶂嵯峨山拥翠,一江澄澈水流

            清。横波铁作浮桥缆,悬崖劈开纪石铭。喜遇升平无以报,皇图万载永清宁。时永乐拾肆年
            玖月初玖日。毕节卫指挥佥事秦光、顾青、朱玉。把总作头张歆镌。木匠作头罗保、谭爝。
            七星关巡检杨斌。



                 毕节峰岩摩崖 位于毕节县清水铺镇橙满园川滇公路旁的崖壁上,离地1米,横长形,长

            2.08米,高1.2米,竖向隶书阴刻102字,每字0.12米见方。为民国27年(1938)国民政府下令修
            筑川滇公路时,记赤水县全体民工修路一事。

                 毕节踩山坪摩崖 位于毕节县普宜镇龙家村踩山坪豺狗湾。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高
            0.81米,宽56米,共镌109字,内容为赵氏女人无嗣,捐资修路以积公德,祈求神灵保佑早生贵子。

                 毕节大洞摩崖 位于毕节县海子街镇周家桥大洞,距地表高约30米。文字有“洞天福地”
            四个阴刻楷书,填绿色颜料。每字约0.4米见方,字迹工整,笔锋粗犷,旁有小字题款:“大清
            宣统元年九月村农忆题,海粟山人郑口书。”4字之下约1.5米处,另凿一长约2米,宽约0.8米,

            深约0.02米的石刻,上镌200余字,每字约0.06米见方。其文字是:“吾乡之东有一古洞,洞旁喜
            木参天,绿荫扑地……俨然人间仙境,时逢动乱之年,兵戈四起,哀鸿遍野,怨声载道。民不聊

            生,公理何在?况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余深痛之。愿隐居山林,闭门思过,超尘脱俗,立地成
            佛。刻石铭志,皇天可鉴……(题款辨识不清)”。摩崖内容反映的是清末社会动乱,兵祸四起
            的历史现实和士大夫、平民阶层为逃避这种现实而归隐山林、委身自然的消极情绪。

                 威宁翠屏摩崖 位于可渡河北岸,古驿道依翠屏岩入云南宜威境。翠屏岩巍峨峻峭,叠嶂
            千重。摩崖“水流云在”“山高水长”,字高1.29米,宽1.08米,深0.05米,隶书,阴刻,笔

            力苍劲。据《贵州通志》《威宁县志》载,“水流云在”系明洪武年间傅友德南征过此,“纠
            工凿岩而镌”。《大定府志》载:河渡河岸,奇峰峭立,削壁天成。曾留仙笔“水流云在”四

            字。指挥李文龙后镌“山高水长”四字。“观者叹其陡绝,莫不羡焉”。
                 威宁双霞洞摩崖 位于草海镇大洼塘石洞山。横书,阴刻,每字约0.35平方米,落款见田
            书。《威宁县志》记载:“洞如斗室有两门,一门向南,一门向西,与干海子相近。……相传



                                                                                                           301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