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1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451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与修裱则在80年代之后。1980年,全地区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共复制褪变档案3.5万页,修复破损
档案1.32万页。1982年,地区及各县档案馆调查馆藏破损与褪变档案,地区档案馆馆藏民国时
期档案破损较为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褪变约1.05万卷,占总数的30.2%。毕节县
档案馆馆藏档案1.57万卷,褪变、老化的3759卷,占总数的24%。大方县档案馆馆藏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档案1052卷,6.33万页,其中破损、受潮发霉、鼠咬虫蛀的5.08万页,占80.18%;20
世纪50~60年代的案卷7700卷,115.5万页,其中复写纸、圆珠笔、铅笔书写的较多,纸质差,
导致纸张老化的46.3万页,占40.07%;70~80年代案卷2255卷,33.82万页,案卷质量不一,金
属物未拆除的有7.53万页,占22.25%。黔西县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档案需修复的1.3万卷,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褪变档案也应修复。金沙县档案馆馆藏破损、褪变档案主要是1960
年以前的土改清册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形成的个人材料2000余卷,占馆藏总数的21.2%。织金县
档案馆馆藏破损案卷1325卷,占馆藏档案总数的7.07%,字迹褪变档案3050卷,占16.3%,有
约7.17万页需要复印抢救。纳雍县档案馆馆藏档案破损的500卷,占馆藏总数的4.6%,褪变档
案2500卷,占22.3%。威宁县档案馆原抢救的1308卷档案,均需重新裱糊,需恢复字迹的占
20%。赫章县档案馆馆藏档案破损、褪变的2980卷7.12万页,占馆藏档案总数的41.97%。其
后,各馆均分别制定抢救办法,分期分批地对破损、褪变档案进行修裱和复制。1985年地县
档案馆共复制褪变档案6787张,地区及毕节、黔西、织金、赫章档案馆共裱糊历史档案6.44万
张。1986~1990年,中央和省财政共补助毕节地区重点档案抢救经费18.84万元。至1990年,
地区及各县档案馆共裱糊与复制破损及褪变档案7.5万卷,342万页,其中地区档案馆裱糊与
复制3.26万卷171.47万页。1991年,地区及各县档案馆共修复抢救破损褪变档案1.15万页。
1994年,全地区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共抢救档案2372卷,其中大方县档案局与县公安局配合,
组织36人,抢救、修复和整理民国24~38年(1935~1949)大定县旧政权档案1384卷。1995
年,地区档案馆抢救档案3.62万卷。1996年3月,省档案局分配给毕节地区重点档案抢救补助
费2.5万元。1996~2000年,全地区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共抢救重点档案1.38万卷。2002年12
月,地区财政局转发省财政厅、省档案局分配给毕节地区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2.1万元。2003
年地区档案局抢救重点档案293卷。至2004年,全地区9个综合档案馆共有馆藏重点档案8.62万
卷,其中地区档案馆3.72万卷,8县市档案馆4.62万卷。馆藏重点档案中,应抢救档案8.27万
卷(册),还有约4000卷彝文档案急需抢救并征集进馆。全地区档案馆已抢救馆藏档案7.46万
卷,只作修裱处理,尚需进行复制、加固、脱酸、字迹恢复等工作。实际全部完成抢救的重点
档案为1837卷(册),其中民国时期政权档案748卷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1089卷,
尚有8.08万卷档案需抢救。2005年9月8日,黔西县档案馆和地区档案馆先后建立特藏室,保管
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内容珍贵和重要的档案,形成时间久远的档案,国际国内有影响的
作者形成的档案,有地区特色的档案。两馆进入特藏室保管的档案共10个全宗,3.89万卷。其
中民国时期的档案8个全宗3.85万卷,谱牒档案1个全宗32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1个
全宗330卷,彝文档案10卷,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毕节试验区的照片、录音、录像和VCD,题
词等档案资料5卷。2007年,全地区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共抢救重点档案1849卷,其中毕节市
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