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7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297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要缝制得像古时候祖先围的树皮一样无褶子,这就是桶裙。
歌谣 在仡佬族人民的生活中,歌谣是更为广泛流传的民间文学形式。举凡生产劳动、男
女社交、迎宾送客、节日喜庆、婚丧嫁娶、祈年禳灾,均有歌谣。歌谣内容和体式,大体可分
为苦歌、情歌、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时政歌、新民歌等几类。苦歌是仡佬族人民对残酷
的阶级压迫的血泪控诉,有《帮工苦》《壮丁歌》《背盐歌》等。
史诗 流传在黔西县、大方县、织金县交界处的六圭河一带的《叙根由》,是自称为夜郎
贵族后裔的雅伊仡佬在祭拜祖先时用以超荐亡灵的一部神话史诗,由仡佬族祭师在丧葬仪式上
用仡佬语吟唱。全诗4000余行,除去祈祷性质的部分,有2500余行属于创世史诗和训诲歌,分
为“寻祭师”“找草果”“砍树造房”“打虎、擒獐、射羊”“婆媳不合”“挖矿炼铁”“铁
牛精那约”“阿利捉风”“阿仰兄妹造人烟”“巨人由录”“毛呼呼借窝”“由海的流浪儿”
共12章,故民间又将其称为“十二章经”。
“阿利捉风”中的阿利,是一个神通广大的英雄,他见风怪兴风,吹得天昏地暗,树倒泥
飞,就领头去捉住风,给风定了规矩。“巨人由录”是一个身躯伟岸的巨人,他的全身化作了
大地万物。
“阿仰兄妹制人烟”包括“大哥做错九件事”“洪水潮天”“兄妹结婚”“九子九个族”4
个部分。
“打虎、擒獐、射羊”,描绘了壮阔的围猎场面。主人公阿利邀来汉、苗、彝、布依等各
族兄弟各带刀、枪、弓、弩和号角,齐心协力,打死猛虎,擒得獐子,射死岩羊,然后,大家
友善地平分猎物。史诗生动地反映了古代的狩猎生活,也反映了各民族的友爱团结。
“砍树造房”“找草果”从不同侧面再现了仡佬族先民由渔猎转入农耕、过定居生活的历
史影子。“找矿炼铁”描绘了仡佬族先民的冶炼生活。
“毛呼呼借窝”“婆媳不和”“由海的流浪儿”属训诲歌。“毛呼呼借窝”以毛呼呼(猫
头鹰)懒惰成性,到处借窝,把幼崽寄放在铁鹞子的窝里,被铁鹞子吃掉,讽喻世人,要勤
劳,不可懒惰。“由海的流浪儿”反对年轻人游手好闲,“婆媳不合”主张婆媳相亲相爱。
五 汉族民间文学
区内汉族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和民间说唱。
神话 1.自然天象神话。大方县有《“火闪”的由来》《火的来源》《狮子山》;黔西县
有《太阳和月亮》《山的来历》《云贵的山为什么多》;金沙县有《下冰雹的来历》《煤的来
历》《赶山鞭》;赫章县有《赫章大山与威宁草海》。
2.洪水潮天、人类繁衍的神话。毕节市有《人的来历》;大方县有《人的由来》《伏羲
兄妹传人烟》《姓的来源》;金沙县有《洪水潮天的故事》《汉族的来历》;赫章县有《洪水
潮天》。
3.神和神性英雄神话,毕节市有《二郎神和鲁班爷修桥的故事》《关爷磨刀》;大方县有
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