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46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计划内普及新法接生率达96.8%,未发现新生儿破伤风,孕产妇死亡率为60.7/10万、婴儿死亡率
为12.2‰,普及新法接生工作达国家卫生部规定标准,申报验收普及新法接生县。经省卫生厅组
织全省有关妇幼卫生干部、专家验收,达到省制定的《普及新法接生县验收方案》标准。1989
年10月,省卫生厅行文通报,余庆、金沙县成为全省首批达普及新法接生的县,颁发奖金1万
元。1989年4月,地区卫生局在金沙县召开全地区妇幼卫生工作现场会,向各县推广金沙县的工
作经验。1990年后,区内各县参与联合国卫生组织与国家组织开展妇幼合作项目,使新法接生
工作稳步发展。至2000年,全地区平均新法接生率为86.92%。
(3)妇女系统保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开展妇女系统保健的县不多,享受保健妇女
极少。民国36年(1947),大定县卫生院开展孕产妇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孕产妇接受产前检
查、产后访视者甚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妇女保健,卫生机构开展产前检查、
产后访视,受检妇女逐年增多。据统计,1951~1953年,毕节、大定、黔西、织金、威宁县共
开展产前检查5619人,产后访视1.45万人。1986年,地区在毕节、金沙县城关进行孕产妇保健建
卡管理试点。1987年,除赫章县外,其余各县在城关开展试点。是年,全地区除赫章县外,其
他各县在城关共建卡保健管理孕产妇2.74万人,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76.8%。1989年,开始在城
关对孕产妇实行系统保健管理。据统计,至1999年,全地区孕产妇9.43万人,建卡系统保健管
理8.09万人,建卡率85.79%,产后访视7.67万人,访视率81.63%。是年,根据省的要求,成立毕
节城区母子系统保健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城区医疗卫生单位,以责任状形式分片包干一定地
段范围的母子系统保健工作。1990年后,卫生医疗单位根据国家要求,与相关国际社会组织合
作,探讨加强贫困地区妇女保健途径、方法。毕节地区被选为合作项目单位,经过全方位、多
领域探讨工作措施和办法,有效促进全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至2011年,全地区孕产妇系
统管理率达86.81%。
(4)妇女病防治。①妇女闭经、子宫脱垂、浮肿(简称“三病”)防治。1960~1962年,
国家经济严重困难,区内多数妇女因营养不良,产生“三病”。此期间,仅大方县就查出患
“三病”妇女4.53万人,对2.54万人作免费治疗和营养补助。1961年,金沙县先后组织300余名
医务人员深入农村查治“三病”,对患者给予营养疗法、蒸气疗法、口服闭经丸、上子宫托等
治疗。②妇女子宫脱垂和尿瘘防治。1978年起,毕节地区进行妇女疾病普查普治。毕节县普查
60岁以下已婚育龄妇女9.05万人,占育龄妇女70.6%;共查出妇女疾病3.18万例,占被普查妇女
的35.12%。其中尿瘘186例,占被普查妇女的0.21%,子宫脱垂1.23万例,被普查妇女的13.6%;
其他妇女疾病1.93万例。普查后,对患者采取相应措施给予治疗。赫章县普查8个区已婚育龄妇
女2.22万人,占育龄妇女80%,其中查出患尿瘘45例、子宫脱垂727例,占被普查妇女的3.27%。
威宁县普查已婚育龄妇女9453人,共查出妇女疾病1082例,占被普查妇女的11.4%,其中查出子
宫脱垂1058例,占被普查妇女的11.28%;尿瘘24例,占普查妇女的0.25%;其他县开展妇女尿
瘘,子宫脱垂疾病普查普治。1981年、1983年,金沙县两次组织医务人员在县内普查、普治妇
女子宫脱垂和尿瘘疾病。两次共查6856人,查出子宫脱垂2531例,占被查妇女的36.92%,手术
治疗110例,子宫托318例,治愈686例,治愈率68.2%;尿瘘25例,占被查妇女的0.4%,治疗2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