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0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47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616人,救助金额3.85万元;建立绿色通道,县、乡、村建立相应急救组织转诊急救孕产妇,第
              一周期,5个项目县急救孕产妇345人,急救成功339人,乡村接待转诊急救孕产妇421人。通过

              实施项目有效促进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建设,提高各级妇幼保健人员业务水平、服务质
              量,提高乡镇卫生院产科服务能力和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2003年,全地区孕三月

              检查率达43.32%,住院分娩已由1990年的24.83%提高到29.52%;高危住院分娩率达94.97%,产
              前检查达82.58%,新法接生率达84.7%,产后访视率达80.5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53.5%,孕

              产妇死亡率由127.67/10万下降至99.94/10万,新生儿破伤风发生0.91‰,乡村助产人员持证上岗
              率79.52%。




                                第六节 医学教育与医药学术团体




                                                  一 医学教育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设置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民间医生多以师傅带徒弟方式,
              传授医疗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学教学在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办毕节

              专区卫生训练班,招收在职卫生人员进行技术培训。1958年9月,在专区卫生干部训练班的基础
              上,选择毕节城关东关路文峰塔下建毕节专区卫生学校。毕节专区卫生学校为中等卫生专业学

              校,学制3年。1958年,大方、织金、威宁县,分别创办县属初级卫生学校,培训基层卫生人
              员。1959年,纳雍县创办初级卫生学校,培养本县基层卫生人员。1966年,金沙县在城关杨柳

              公社建半耕半读卫生学校,培养本县乡村卫生人员。1968~1972年,贵阳医学院先在金沙县安
              底镇创办教学点,培养农村赤脚医生及女卫生员,共办5期,258名学员接受过培训。1972年,
              将安底教学点升格创办贵阳医学院金沙县医校,分担毕节卫生学校部分招生任务,学制2年。

              1975年,贵阳医学院金沙县医校更名为贵阳医学院金沙分院,为大专体制,面向毕节地区招
              生,学制2年,学生毕业后实行社来社去的分配原则。1975~1976年,招收工农兵学员220人。

              1976年,贵阳医学院在织金创办贵阳医学院织金分院,招收社来社去学员1期。是年,毕节县
              创办卫生学习班,为本县培训基层卫生员。1981年,改建为毕节县卫生学校,培训目标不变。
              1978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创办撒拉溪医院附属卫生学校,学制3年,招收培养麻风病防治医

              技人员。1988年,毕节地区行署批准撒拉溪医院附属卫生学校迁毕节城关,更名为毕节地区第
              二卫生学校,隶属毕节地区卫生局,在全省范围招生。是年,赫章县在城关职业中学内设卫生

              专业班 ,学制3年,为本县培养基层卫技人员。上述卫生学校,除贵阳医学院金沙分院、织金分
              院1979年停办外,其余均开办自今。

                   1950~1958年,大定、金沙、织金、威宁县共培训各类卫技人员9645人。1958~2003年,各
              县市卫生职业学校培养各类卫技人员1.5万余人,其中2年制以下短期培训8300余人,3年以上培训
              6.78万余人。同期,毕节地区卫生学校、毕节地区第二卫生学校共培训各类卫技人员1.75万人。



            290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