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8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六)
P. 378

到2000年为全地区的经济起飞打下基础。
                   2.规划目标。在抓好温饱工程的同时,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制止新的生态破

              坏,严格控制人口,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力争到20世纪末,人均工农业总产值
              达8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元左右,林草覆盖率达到50%。由此,要实现以下具体目
              标:(1)总人口。在1988年的575万人的基础上,2000年控制在680万以内,年平均增14.07‰。

              (2)工农业总产值。在1987年16.2亿元的基础上,2000年达57亿元,年递增10.16%,在1980
              年的基础上接近翻3番。其中农业总产值由1987年的10.01亿元增到2000年的22亿元,年递增
              6.2%;工业总产值由1987年的6.1亿元增至2000年的35亿元,年递增14.4%。(3)国民收入。在

              1987年15.1亿元的基础上,2000年达到40.8亿元,年递增7.9%。(4)农业人口纯收入。在1987
              年的9.66亿元,人均182.4元的基础上,2000年达到31亿元,人均500元左右。(5)粮食总产量
              在1987年112.5万吨的基础上,2000年达160万吨,年递增2.75%,农业人均占有粮食258千克。

              (6)森林在1987年343.5万亩,覆盖率8.53%的基础上,2000年达800万亩,覆盖率达19.87%,
              加上草地、灌木林,总覆盖率达50%。3.规划实施步骤。第一步,1989~1992年,为起步阶

              段。重点开发种植业、养殖业,完成种1亿株果木林,1亿株经济林,1亿株速生用材林,新辟、
              改造30万亩茶工程和重点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一批商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户办、联户办为主
              的乡镇企业;兴建部分基础设施,普及推广科学技术;放手发展集体、个体、私营经济和混合

              型经济,着力于培育市场机制,强化与农村商品生产的联合,为逐步形成一批农工商相结合的
              企业群体或企业集团打下基础。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贫困户减少到30万户,150万人,新的生态
              破坏基本停止。第二步,从1993年起,用3~5年时间,重点开发能源工业;逐步建立一批支农

              工业和联营、户营乡镇企业;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使
              稻田和海拔2200米以下15度以下的耕地基本实行集约化经营;不再增加新文盲,现有青年文盲
              降到20%以下;普遍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素质有明显提高;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生产力

              布局得到较大调整。大多数农民实现脱贫。30%~4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耕地转移出来,并有
              相当数量输出区外。第三步,到20世纪末,资源较多地得到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配置相对合理,基本形成烟草、畜牧、果茶、药材、煤电、冶炼、化

              工等系列化的支柱产业,新增税利9亿元,财政自给率由1987年的60%提高到85%;青年和大部
              分中年文盲脱盲,并掌握一项实用技术;农户经济在脱贫的基础上逐步进入宽裕型,水土流失
              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子规划 1.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采取把恢复和维护生态环境与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短养长,草灌乔结合的办法,综合治理山、水、

              林、田、路;因地制宜,实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治理办法,按流域、划
              片区、分缓急,按工程项目的程序进行治理;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治好山
              上保山下,山下增收保山上,达到以退促进,稳步发展的目的。到2000年实现以下主要发展指
              标:(1)通过生态环境整治,坡改梯200万亩,瘦改肥400万亩,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粮食

              自给率。(2)适量扩大种植面积,主攻质量,提高单产,发展优质烤烟基地,力争产量达400
              万担,提高上、中等烟比例。(3)改良现有草场,提高载畜能力;退耕还草100万亩;调整畜



            2360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