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六)
P. 373

第二十一篇 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试验区









                                       第一章    试验区建立










                 1985年6月,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在《国内动态清样》上发表《赫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

            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
            在清样上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

            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的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一个
            时限,有个可行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7月,胡锦
            涛调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报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

            建设试验区”,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合作共建,为人类探索一条统筹人口、
            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一节    试验区筹建





                 1985年7月,胡锦涛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7月24日,胡锦涛亲临毕节并深入到赫章县恒底
            区海雀村调研。自1985年下半年起,省委书记胡锦涛历时一年多,走遍贵州86个县市区,深入
            毕节地区的许多区乡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岩溶山区长期经济落

            后、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人民贫困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带领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
            一班人反复研讨、集思广益,提出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思路与构想。

                 1987年10月5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在贵阳召开
            八省区智力支边会。会上,党派诸多领导人和专家共同呼吁,要求把大西南岩溶山区的开发治
            理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重点,希望选择一个典型地区展开调研,发挥专家作用,帮助制定发展战

            略。这一构想,受到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重视。10月8日,根据胡锦涛的安排,贵州省
            人民政府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充分协商后,就建立智力支边固定联系体制机制、

            合作共建毕节试验区体制机制达成共识。是年,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成立毕节地区经
            济社会发展研究会,研究制定《毕节地区1986~2000年治本脱贫战略规划》,先后形成毕节区

            情、贫困根源、目标选定、实施步骤、经济改革、农业生态环境、粮食、人口、智力开发、
            资金等10个报告,并综合撰写《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提出将反贫困、建设生
            态、控制人口相结合的对策。



                                                                                                           2355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