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9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范及推广;引进、试验、推广养鱼等新技术。
                   7.毕节地区天力畜牧发展有限公司。1988年9月,建立毕节地区畜牧开发公司,为事业单

              位,实行企业管理,隶属地区行署。1990年改隶属地区农牧渔业局,2001年隶属地区畜牧事业
              局。1998年12月,公司改制,实行股份制,建立董事会,改建为毕节地区天力畜牧发展有限公

              司。其职责是根据地区畜牧业资源,与区内畜牧养殖基地、专业示范户结合,开发加速畜牧产
              业化进程。

                   2007年,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及《毕节
              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印发毕节地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设立地区动物
              卫生监督所,为地区畜牧兽医局管理的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撤销地区兽医防治检疫站,

              组建地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地区畜牧兽医局管理的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时下
              发人员编制配备标准。2010年,撤销原与法制科合署办公的地区畜牧执法支队,设立地区畜牧

              执法支队,为地区畜牧水产局所属正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履行畜牧综合执法(相对集
              中行政处罚权)职责。




                              第二节 畜牧业生产结构  区域规划




                                                   一 畜牧业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畜牧业生产 毕节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赫章县可乐汉墓

              的墓砖上,绘有人骑马牵引马车的图像。《黔书》载有《水西马、乌蒙马说》篇章;《中国近
              代农业科技史》把水西马、乌蒙马列为清代名马;《中国现代养马》将黔西马记载为唐代名马
              之一。元至元二十年(1283),建有亦奚不薛牧马场,是元代13个大牧马场之一。明代,设置

              茶马司管理马的生产和交易,从洪武至嘉靖(1368~1566)的200年间,长期在以布、盐、茶易
              马。洪武十八年十二月丁巳(1386年1月13日)一次易马6729匹。明清至民国时期,赫章可乐、

              威宁法地成为黔西北仔猪集散地,优良猪种可乐猪成为威宁、宣威火腿的主要原料,毕节猪
              鬃一度销往外地。牛耕的普及,促进养牛业发展。养羊业尤其是绵羊的发展,为毛纺业提供原
              料,最早的毛制品毡衫(又名被毡、毡衣),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开始作为贡品。明初绵

              羊和毡衫生产,都有一定规模,乌撒(今威宁)的岁赋中,有毡衫1500领一项。民国时期,威
              宁成为贵州省的毛纺中心,产品有毛毡、毛毯、毛线、毛呢、毛衣袜等,从业人员3300多人。

              民国29年(1940),贵州省产羊毛4471.5吨,第四行政区占86.3%。秦汉时期,已有猪的饲养,
              多为圈养少为放牧。饲养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饲料,至今仍在农村养猪业中应用。阉

              割畜禽技术,早有应用。民间流行的相畜术,对畜禽选种选配,提高品种性能,起到很好作
              用,至今仍在流传。1949年,全专区存栏大牲畜40.47万头(匹),生猪56.77万头,羊25.68万
              只;出栏肥猪25.6万头,羊3.86万只,牛2.33万头;肉类产量1.43万吨,人均6.7千克;畜牧业产



            1194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