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5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2)加工。茶叶产品以绿茶为主,各茶区都有一套传统的加工工艺。用人工操作,对传统
              工艺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差异,致使质量不一。70年代一些茶场引进遵义茶机厂生产的110型滚

              筒,杭州茶机厂生产的55型和45型揉捻机加工茶叶。工效提高,避免手工操作的缺点。90年代
              末,机制茶叶已达全区茶叶产量50%以上。毕节大坡茶场、赫章哲庄茶场、黔西谷里茶场已引

              进茶叶精制机具,进行毛茶精制开发成功。1986年,地区农技站引进遵义毛峰制作技术,在种
              植福鼎大白茶的12个茶场实施成功,生产出遵义毛峰名茶,同时兼炒青茶,在各场内建成多类

              茶叶品种组合体系,经济效益提高。1995年,周驿茶场研制成功乌蒙毛峰茶,当年经贵州省名
              茶评审委员会鉴评,乌蒙毛峰被评为贵州省级名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区内首次获名
              茶称号的茶叶品种。1997年,地区林果药茶公司以赫章哲庄茶场、水塘茶场为基地,研制成功

              道开佛袋泡茶。经国内著名茶学专家陈橼品评后,题词:“道开佛茶,高原佳茗;健脑益寿,
              茶族奇葩。”黔西县的青龙绿茶、黔龙茉莉花茶,行销省内外。2000年起,纳雍县依靠中国茶

              科所,研究开发出贵茗翠剑、贵茗毛尖、姑箐玉叶、蚕箐翠龙、府茗香、云雾春、纳雍翠片等
              系列产品。其中贵茗翠剑获2002年世界名优茶评比金奖。2003年,赫章县的赫之茗牌苦丁茶、
              纳雍县的康茗牌银针茶在第七届中国(广州)国际工业食品工业展览会上荣获金奖。同时,康

              茗牌茶获国家有机茶认证。
                   桑蚕 柞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蚕桑生产。《毕节县志》载,清乾隆三年

              (1738),湖南商人廖某迁到毕节小吉场定居,引种湖桑。《大定县志》载:“乾隆初陈德荣
              为布政使,宋厚为按察使,教民育蚕,大定与焉,是为蚕桑输入之权舆。”《大定府志》中

              《徐玉章传》记载:“道光五年(1825),知府徐玉章以大定与遵义为邻,而民独不知橡茧,
              乃劝民多种橡以育蚕,蚕事渐兴。”这是发展柞蚕的最早记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和

              三十年(1850),大定知府黄宅中曾作《种橡养蚕赋》和《劝民种树教》,谓“夫十年之计树
              木,而橡树则三四年可成林。放蚕利饶而效速,官斯土、民斯土者,可不汲汲图之乎。”“多
              种青冈、橡树,仿行遵义放蚕之法,以为瘠土救民之资。”清光绪十三年(1887),大定府曾

              购桑苗分到各地栽种,并规定有践踏者罚无贷。光绪三十年(1904)大定府号召农民栽桑,并
              规定“凡绅耆、军民人等,皆令栽桑二十株,以期普及,如有不遵者,以违抗论。”是年,毕

              节县开办蚕桑学堂。次年黔西县开办蚕桑学堂。清代从乾隆初起的180多年,大定府历任知府
              倡导栽桑养蚕和种橡树、青冈放养柞蚕,所辖各县都曾推广,毕节县吉场、燕子口、清水铺等
              地,坚持桑蚕生产,取得一定成效。民国元年(1912),大定县在小校场栽桑数千株,称为模

              范桑园。民国5年(1916),大定县、毕节县开办蚕桑讲习所。民国15年(1926),大定县有成
              片桑园302亩,桑树品种有荆桑、湖桑等。其他各县都建有桑园,毕节县吉场的廖家院,几乎家

              家栽桑养蚕,多数人家缫丝,纺丝线,织丝帕、丝绸,其丝绸一度比较出名。1949年,全专区
              蚕茧产量1.6吨,其中桑蚕茧93.8%,柞蚕茧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桑蚕生产。20世纪50年代,全专区年均产蚕茧34.12吨,其中桑
              蚕茧占57.1%、柞蚕茧占42.9%。9年增产,年递增55.7%,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最快的
              时期。60年代,全专区年均产蚕茧40.34吨,其中桑茧57.9%,柞蚕42.1%。70年代,全地区年



            1152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