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7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37

第十三篇  工  业









                             第五章 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









                                             第一节 技术革新




                 历史上,毕节地区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科学文化落后,长期以人、畜力和木、铁制工具

            从事生产活动,生产效率低下。秦修五尺道通云贵,西汉唐蒙筑从僰道到牂牁的通道。元光六
            年(前129)置邮亭,自僰道至平夷,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铁斧、铁犁、铁锄、铜制容器、陶
            器。今威宁、黔西能用黏土制砖块、瓦坯、高温烧成砖瓦。宋、元时期,汉人不断迁入,带进

            朱砂、雄黄、金、银、铁生产技术。明初实行屯田制使用铁犁、铁耙、铁锄、铁镰、桔槔、水
            车、翻车等提灌工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采矿业、冶炼业颇发达。

                 造纸业 《大定府志》载,明嘉靖间,各府卫均产纸,分染布、烧纸、白纸。民国时期,
            纸品增加草纸,竹纸、皮纸、毛边纸、五彩纸、黄板纸。生产设备有池、甑、碾、槽、帘。制

            作工艺:将原料置池中加石灰浸泡,加热蒸煮、碓舂绒,装入纸槽,以帘舀之,晾干即成。20
            世纪60年代,毕节地区造纸厂生产机制纸。20世纪90年代,农村个体纸厂沿用传统工具生产皮

            纸、绵纸、竹纸、草纸。
                 纺织业 1977年,在赫章县可乐乡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两件陶纺轮,中心对穿孔,
            呈锥形圆柱体,表明当时居民能纺织。毛纺织始于蜀汉,宋元至盛。元大德十一年(1307)始

            有用羊毛擀制毡衫作贡品。明初朝廷确定乌撒贡赋有毡衫一千五百领一项。其毡衫生产已颇具
            规模。清道光年间(1821~1850),大定府设立纺织局,教民栽桑养蚕和丝织,从事纺织业者

            数千人。民国9年(1920年)大定县陈其诗办中合织布厂,织棉纱窄布。民国16年(1927)大定
            县刘云绩购3台手摇织袜机办织袜厂。民国35年(1946)全专区拥有轧花、纺纱、摇纱、织布
            铁木机近1.5万台,生产平板布、窄布、棉袜、毛巾。1959年,建立前纺、织造、综合、针织车

            间,生产低档袜子、手套、编织带、劳动布。60年代,新建毛纺、棉纺、麻纺、丝织、针织工
            业企业。1.毛纺技术。威宁依托多产羊毛优势,建厂制作盖毡、垫毡、披毡、桌毡、毡帽。清末

            威宁引进纺毛线技术,生产毛线和毛织品。民国31年(1942),赫章县葛布的娄玉屏和辅处的
            管佩生创制木制织呢机,生产全毛或半毛粗呢。纺毛、编织、造毯、制毡备有机具和工艺,能

            编制各式纺织品,染出不同的花色,产量大增。1950年,威宁建毛制品厂,土法生产粗毛线、
            粗毛衣,擀制披毡、毡垫、毡毯。1959年派人到天津学习地毯纺织技术。1975年添置平毯机、
            锅炉及洗染设备。1982年自制粗梳机,利用纺地毯纱的设备,生产出中粗毛线。1985年兴建毕



                                                                                                           1435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