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5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25

第十三篇  工  业





                                             第三节 制革陶瓷





                                                   一 制革工业



                 民国至20世纪50年代初,个体制革手工业只能生产火秋皮,1956年,毕节县鞋厂在城关双
            树湾建制革车间生产底革、里革和油浸革,年削皮不到2000标准张。1979年,改建为毕节县制
            革厂,经技改和扩建,年制革能力达5万标准张。1980年8月,威宁县鞋厂建成年产3万标准张的

            制革车间。1981年7月,省二轻工业厅皮鞋处组织全省制革厂技术人员30余人到毕节制革厂进行
            技术交流,开发出猪、牛修面革、猪、水牛底革、油浸革和苯胺革等产品。1982年,完成猪修

            面革、转鼓干加油工艺、水牛修面革、猪修面革的试制科研项目,1984年毕节县制革厂与成都
            科技大学联合承担国家科委《稀土盐及铭、锆、铝合金属合鞣剂在云贵绵羊皮服装手套革上的
            应用》攻关课题,先后试制成功绵羊皮服装革、山羊皮服装手套革、猪皮头层、二层劳保及民

            用手套革、水牛皮石磨蓝革、猪、牛软鞋面革、麂皮服装革等产品。1988年,省经委批准投资
            515万元扩建,形成生产30万张绵羊皮,皮革服装3.11万件,皮手套9.33万双的绵羊皮制革、制

            件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制革10万标准张。1988年制革5.66万标准张,完成工业产值241.6万元。
            曾有1.2万双皮手套通过省外贸进入国际市场。1998年,产品滞销而停产。



                                                   二 陶瓷工业



                 赫章县可乐乡马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陶器残片数百片。黔西县发现的汉墓出土陶
            制舞蹈俑、托案俑、托筝俑以及镇墓俑。民国时期,陶瓷制品由人民生活必需品发展到简易工

            艺品。1949年,毕节专区有个体陶瓷手工业户和农兼副业户882户,从业近1000人,生产土陶
            239.9万件。

                 土陶工业  1954年,毕节地区陶瓷个体手工业专业户1113户,从业2276人,产值5.88万元。
            1956年,全地区先后组成11个生产合作社,社员967人。1958年,部分手工业陶瓷社转为国营,
            社办陶瓷社50个,从业达1000余人。1959年,地区产土陶988.1万件。1961年,除毕节县金银山

            陶瓷厂、杨家湾碗厂、纳雍县居仁碗厂外,国营陶瓷厂恢复集体所有制。手工业集体陶瓷厂、
            社14个,从业1213人,公社陶瓷厂减为14个。1962年居仁陶瓷厂恢复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79年,厂址在区、乡的手工业集体陶瓷厂、社划归乡镇企业局管理,轻工系统只保留赫章县
            雪窝碗厂和威宁南屯碗厂。

                 电瓷工业  1967年,毕节县陶瓷厂利用原毕节水泥厂厂房改建陶瓷厂,1970年建成投产,
            年产日用瓷62.68万件,158.43吨瓷,产值11.23万元。之后,省、地投资技改,生产规模扩大。
            1979年,固定资产达144.37万元,职工247人。生产日用瓷251万件,工业瓷521.44吨。1988年基



                                                                                                           1423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