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三)
P. 17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2.奔袭毕节燕子口。1935年秋,纵队由镇雄玻璃坳开往毕节县燕子口。驻守燕子口的保安
              中队和民团大队闻讯撤走。纵队占领燕子口后迅速向亮岩进发,占领亮岩街。在亮岩接群众密

              报,毕节官商在重庆购买布匹、烟酒等大批日用品,由赤水河护路大队护送,用马队驮运正朝
              亮岩走来。纵队选择有利地形伏击,缴获几十驮物资押至亮岩,除留部分备用外,其余分给当

              地群众。
                   3.翠华乡突围。1935年10月下旬,纵队进入黔西县翠华乡犀牛岩脚。翠华乡乡长陇成德获

              悉纵队即将到来,将家人、财物送至契默洞隐藏,指挥家丁堵截纵队,并向黔西县政府告急。
              纵队在群众的帮助下,分两路由后山直捣陇家庄园,占领翠华乡公所。不久,国民党军二十三
              师魏营、工兵六营和瓢儿井盐防军1000多人分路包围翠华乡,纵队组织几支小分队交替掩护撤

              退,经过几小时的周旋战斗,转移到金沙铸钟地界,然后向仁怀九仓坝方向转移。
                   陶树清率部起义 1936年5月10日,驻毕节的国民党中央军暂编五旅二团三营连附陶树清联

              络一营官兵起义,投奔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阮俊臣部,在毕节杨家湾会合后,转战到镇雄
              县花身小坝找到红军游击队,与3支队伍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原纵队政
              委刘复初任先遣队政委,阮俊臣任司令员,陶树清任副司令员。阮部编为第一支队,陶部为第

              二支队,原纵队人员编为第三支队,部队增到八九百人。6月下旬,蒋介石电令云、贵、川3省
              调集10多个团的兵力,会剿抗日先遣队。陶树清向特委建议:加强秘密活动,不要歧视起义士

              兵和绿林武装,开辟新的游击区。特委不但未采纳陶树清的建议,反而认为陶的建议存有“动
              机不纯”。于7月上旬,纵队甩开一、二支队,单独行动。8月上旬,阮、陶部在镇雄、威信边

              境被国民党重兵包围,突围后阮部撤至水田寨,陶部被镇雄独立营和暂编五旅许营追至罗布坳
              小溪,所剩兵力已不多。陶树清退至顺河场隐藏,被独立营搜捕,10月就义于毕节大校场。

                   韩家沟突围 1936年11月中旬,红军游击纵队300多人再度占领毕节燕子口,在石街拦截军
              阀杨森从四川运往毕节的一批物资。此时,滇军1个营、黔军2个营和川军1个加强营尾追而来。
              纵队撤到距燕子口10多里的韩家沟,敌川军加强营追到韩家沟。纵队留下第三大队阻滞敌军,

              主力向川南方向转移。第三大队在完成阻滞敌军任务后,突围与纵队会合。纵队退到水潦,遭
              川军截击,伤亡失散80多人。转移至云南威信海子坝,又被滇军田营追击,转移到大雪山时,

              只剩80多人。司令员刘复初因病在群众家治疗,被川军搜捕,关押在泸州监狱。纵队转移到野
              腊溪,被滇军田营包围,仅有10多人突围,转至水田寨,由地方游击队安排隐蔽。不久,纵队
              领导成员李清云、龙厚生、曾春鉴、刘少成先后被民团、地霸搜捕杀害。失散的部分队员在川

              滇黔边区一带,分别参加川南游击队、贵州游击队支队、云南游击支队。



                                                二 贵州抗日救国军



                   建制 1934年~1935年,中共贵州地下组织先后两次派邓止戈到毕节开展军运工作,与绿
              林武装席大明部和阮俊臣部取得联系。1936年2月9日,红二、六军团到达毕节,邓止戈派席大
              明率部至头步桥一带,迎接红军进入毕节城。同时,毕节地方武装周质夫部亦进入毕节。随



             87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