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9 - 昌宁县志
P. 489
第二十三章 文化体育 文化卷
每天早晚两次转播 3 小时。转播《新闻和报纸摘要》《全省新闻联播》《全省各地广播电台广播站联
播节目》《对农村广播》《天气预报》《广告和音乐》《每周一歌》《农村俱乐部》《人民子弟兵》
《云南各地》《科学与生活》《广告》等节目。昌宁自办节目有《文艺节目》《天气预报》,《天气
预报》主要广播县气象站发布当天和第二天天气预报或中期天气预报,以及天气情况预测分析,每天
早晚播出;《文艺节目》以广播中央和云南省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节目为主,每天播出 30 分钟以上,同
时录制昌宁县演出的节目片断,每天 14 时 15 分播放 1 组,每组 15 分钟。1979 年,架通漭水、珠山、
勐统、翁堵、更戛、大塘、柯街、达丙、城关 9 个公社广播专线 300 千米,公社以下广播专线 2500 千
米。1981 年起,每日转播 3 小时 7 分钟。1982 年,自办节目每天开播 3 次。1983 年,区镇以下广播
单线下降到 500 千米,入户喇叭仅剩 900 只,鸡飞、湾甸、翁堵、珠街 4 个广播站停止使用;开办《昌
宁新闻》每晚播出 1 次,自办节目累计播出 158 小时,播出稿件 466 篇(件)。同年起,建设有线、
无线相结合农村广播网。1984 年,建成调频广播发射台;举办“可爱的昌宁”征文活动,播出 30 余篇。
1986 年 4 月起,增设《时事政策宣传节目》,每天新闻节目后播出。当年,建成区镇调频广播收转网
点 5 个;《昌宁新闻》早晚各播 1 次,在“学英模、赶先进、比贡献,树理想、讲纪律、做主人”活动
中征文,收到消息、通讯、散文等稿件 342 篇,选播 200 余篇。同年起,每日转播 2 小时 40 分钟。
1987年,县城至区镇广播节目传送由专线传输调整为调频接收,县域拥有调频调幅收录机18740台。
1988 年,县城至乡镇传输专线划归乡镇管理。1990 年,有广播专线 618 千米,乡镇广播电视管理站机
器设备主要有扩音机(广播机)、收音机、调压器各 1 台,话筒各 1 支,线路配匹箱各 1 个。1991 年
1 月,中波台建成试播成功;12 月 30 日,昌宁人民广播电台开播,有 100 瓦、1000 瓦中波发射机各 1 台,
录音卡座、收录机各 1 部,执守平台 1 座,76 米发射天线铁塔 1 座,S430 接收机 2 部,3 米卫星接收
天线 1 付。1992 年,昌宁人民广播电台发射功率由 100 瓦扩大到 1000 瓦,覆盖半径由 12 千米扩大到
45 千米;收到稿件 3292 件,采用 2963 件,经济建设、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稿件占
60% 以上;举办“增百致富”“工行杯”“振兴茶业”“畜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税收与改
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主题有奖征文活动。1993 年起,每日转播 3 小时 30 分钟。1995 年,
自办节目由 5 个增至 9 个,播出新闻稿件 2624 篇。1996 年,播出广播稿 2657 篇。1997 年,建成鸡蛋
山 300 瓦调频转播台。同年起,不再使用广播专线,每日转播 2 小时 30 分钟。
2000 年,广播覆盖率 90%,实现“五小”(小卫星、小差转、小片网点、小调频、小中波)混
合覆盖。2001 年起,每日转播 1 小时 15 分钟。同时,设《昌宁新闻》《国内外要闻简讯》《对农
村广播》《学习园地》及 15 分钟《午间文艺》等自办节目,每天播出 3 次,播出时间 1 小时 15 分钟。
2003 年 9 月 1 日,重建后昌宁中波台开播,频率为 927 千赫,以转播中央台第一套广播节目为主,
接收范围半径 30 千米。2004 年起,实施“乡乡通”保山人民广播电台调频广播“民心工程”。2005 年,
在《昌宁新闻》中开设《践行三个代表·建设新农村》《知荣辱·树新风》《抗旱促春耕》《践行
三个代表·保持先进性》《回眸“十五”》《代表委员风采》《劳模风采》《重铸昌宁蔗糖产业辉煌》
等专栏。
三、电视
1979 年 1 月 28 日,县财政拨款 1.60 万元,在耈街公社光山梁子建成昌宁县第一座电视差转台,
29 日正式差转。主要设备有广西桂林山水牌 715 型 50 瓦差转机 1 台,县农机修造厂生产 7.50 千瓦柴
油发电机组 1 套。1980 年,地、县筹款 1.15 万元,将台址迁至董瓮尖山,图像质量等级仅二至三级。
1984 年,漭水、耈街区自筹资金建成电视小差转站。其后,在更戛、温泉、勐统、湾甸等区及部分
厂矿建成 10 瓦级以下功率小补点台 9 个,14 个区镇所在地均能收看电视。1986 年 3 月,县财政拨款
【 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