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8 - 昌宁县志
P. 488
昌宁县志 1978~2005
间遭兵燹,中华民国 38 年(1949 年)由当地回民募捐修复。2003 年,修复朝真殿。清真寺坐西向东,
由前后院、朝真殿(礼拜堂)、南北厢房等构成,属典型中式建筑风格,局部偶有伊斯兰装饰风格。
朝真殿为歇山顶式双重檐建筑,四进七开间,格扇门窗。南北厢房为二进四开间砖木结构。
鲁道源故居 位于鸡飞乡珠山村委会北侧,始建年代不详,留存建筑为中华民国 15 年(1926 年)
重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 3645.88 平方米,建筑面积 800.68 平方米。分前后两个四合院,中间由厅
房连接,为土木结构穿斗式建筑,门窗多用浮雕、镂空等技法雕刻成吉祥图案。
(三)文化遗产保护
2004 年起,昌宁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普查工作,走访汉、彝、傣、苗、布朗、回、
白、傈僳 8 个世居民族 5982 人次,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28 项,形成专题报告 216 份 86 万字;
记录曲谱 110 首,拍摄照片 7899 幅,形成录音资料 263 份、视频资料 11 份,内容包括民族民间濒危
语音文字、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建筑、美术、工艺、习俗、艺术之乡、传统文化保护区
12 大类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5 年,昌宁县组织开展耈街苗族服饰申报国家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耈街彝族苗族乡土皮太、打平村苗家妇女五彩盛装由包头、包带、包巾、裹
圏、披肩、上衣、围裙、飘带、三角小围腰、百褶裙、腰带、绑腿、小领褂、大四方围腰、大面襟衣
裳、大领褂、袜子、绣花鞋 18 件套组成,俗称“十八一朵花”。颜色以青、白、红、蓝、黑为主,辅
以其他着色,俗称“五色衣”,素有“花衣珠装赛天仙”美称。衣裙上绣制图案古朴典雅、异彩纷呈、
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裙褶 40 余层,故名“百褶裙”。2006 年 5 月 20 日,昌宁苗族服饰被
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 月,文化部颁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宁苗
族服饰”牌匾。
第四节 影视广播
一、电影放映
1978 年,县电影管理站购置 5501 型 35 毫米电影放映机后,每年派出几个电影小队到山区巡回放
映。1979 年,湾甸农场、柯街华侨农场电影队划归县电影管理站管理。1984 年 7 月,达丙电影院开映,
可容纳 800 人。1985 年,昌宁县有集体放映单位 50 个、个体放映户 19 户,35 毫米电影座机 1 部,移
动式 35 毫米放映机 4 部,16 毫米放映机 31 部,8.75 毫米放映机 14 部,140 个放映点放映 9145 场次。
县城大会堂放映点可容纳观众 1300 余人,有达丙、勐统、更戛、卡斯、珠街电影院;4 月,昌宁电影
院开工建设,1987 年 5 月竣工,占地面积 8 亩,建筑面积 2700 平方米,座位 980 个。其后,片源由
纵向调剂拓展到横向调剂,采用调入拷贝方式缓解片源紧张问题。1990 年,有大会堂、昌宁电影院和
达丙、勐统、更戛、卡斯、珠街、温泉、漭水电影院,有 35 毫米放映机 5 部、16 毫米放映机 73 套。
1991 年,有放映单位 97 个,放映 11690 场次。1995 年,有电影院 7 个,放映 1750 场。随着电视、录
像放映普及和有线电视开通,1998 年国营电影院放映终止。其后,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中,
开展电影放映。2003 年起,实施“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即在 21 世纪初,在农村实现一村一月
放映一场电影),昌宁县成立 7 个电影放映队,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作。2005 年,
放映“2131”工程电影 910 场次;拆除位于宝丰路北段昌宁县电影院,筹建三江购物广场。
二、广播
1978 年,昌宁县有县城至公社广播专用线路 94 千米,以转播中央 1 套节目和云南台节目为主,
【 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