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8 - 澄江年鉴2018
P. 488
2018 澄江年鉴
考核,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等。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协作,加大中医医院信息化支持
(二)机构设置 力度。到2020年,县中医医院保持二级甲等中医类医院标准,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 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80%的村卫生室具
作量等因素合理设置,县内同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只设 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个。县级以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妇 三、上下联动
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承担相 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不同级别医院间,医院与
关工作,加强疾病防控及健康教育能力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
设置疾病预防控制、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妇幼保健计划生 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
育服务机构各1个;独立设置急救站1个;依托县人民医院附设 联动、急慢分治的诊疗格局。以形成分级诊疗秩序为目标,积
储血库、传染病科各1个。 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医联体和远程医疗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信
整合乡镇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的妇 息化手段促进医疗服务信息公开、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实
幼保健职能,村级保留村卫生室和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共 现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共享诊疗信息、开展远程医疗
享共用。 服务和教学培训的信息渠道。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
以县医院精神科为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 链,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
康复机构为基础,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 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立急慢分治的制度,提高公立医院医
以县急救站和院前急救共同建成比较完善的急救网络。 疗资源利用效率。
四、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医养结合机构
第三节 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 根据澄江县地理气候条件,建立符合澄江县条件的医养
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 结合机构,同时加强综合医院、中医(民族医)医院以及社区
机构以及社会办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各级各类医疗 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引导发展老年长期医疗
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医疗 养老机构,加快增加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资源数量和提高
卫生服务。 服务质量,从常见病、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等方
一、防治结合 面重点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老年人服务能力。医疗卫生机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 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
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 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
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 保健等服务,确保入住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职责,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联防联控工作, 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
将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以及职业病、精神疾病等病人 合作共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
的治疗交综合性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开展。为妇女儿童提供涵盖 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
全生命周期的保健和临床相结合的健康服务,开展出生缺陷综 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合防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医院协调配合,重点加强高 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
危孕产妇、高危儿童的转诊和救治。综合性医院及相关专科医 结合机构。
院要依托相关科室,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承担辖区 五、多元发展
内一定的公共卫生任务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建 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发展,提
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机制和服务购买机制,加 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效率,社会力量可以直接投向资源稀
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确保各项公 缺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领域。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竞争或招
共卫生任务落实到位。 标等多种形式、多个渠道投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
二、中(民族)西医并重 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站)以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按照《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 及口腔疾病、老年病和慢性病等诊疗机构;鼓励药品经营企
规划(2015—2020年)》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 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
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要求, 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积极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支持
继续发挥澄江县中医(民族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建立健全 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引进和培养人才,提升
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机制,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队 学术地位;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并加强
伍建设,健全中医药(民族医药)管理体系、中医药(民族医 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社会力量要加强自身管理,不断强化
药)继承创新体系和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西 自身能力,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确保公共卫生工作
医在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医学科研方面的协作,整合资源, 顺利开展。
- 416 -